医圣张仲景是怎么用食物治病的呢(张仲景的食疗思想4个)
导语:医圣张仲景是怎么用食物治病的
今天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来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到的食疗法。
药食同源
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医食同源」「病从口入」之说。食物作为安身之本,作为维持生命的能量之外,还可以预防疾病,还可以借助食物来治疗疾病。
食物用来补虚,药物用来驱邪。孙思邈在《千金方》卷二十六食治方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药物除病,以毒药攻邪,这是指药物有寒热偏性,力量比较猛,所以叫做「毒」,不是中毒的「毒」,古人的药「毒」,首先是指寒热偏性,其次是副作用,最后才是中毒。
食物与药物的最大区别是食品偏补益,药物偏于袪邪,它们有性味的区别,药物有寒温的偏性,食物讲究平性,但是它有不同的味道,就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药食同源,有虚实补泻的区别。
食宜与食禁
《千金方》卷二十六食治方云:「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食宜、药忌非常重要。食宜是指除了健康时饮食的注意,尤其要注意生病时所宜的饮食。药忌是指用药的禁忌。
《伤寒论》的条文「桂枝汤方……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热白粥可以帮助补津液、发汗、治疗感冒。这是食宜的例子,用食物来辅助治疗。
张仲景说「勿妄服药」,没有生病不要乱吃药,包括补药。药物有偏性,会影响人体平衡,反而容易生病。
食禁是指生病服药期间,禁止食用的食物。
《病源》卷八伤寒病后令不复候中:「伤寒病新瘥,及大病之后,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食猪肉、肠、血、肥鱼及油腻物,必大下利,医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粢黍、饴馎、炙鲙、枣、栗诸果脯物,及牢强难消之物,胃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
这段的意思是生病之后,肠胃功能虚弱,功能还未恢复,如果吃猪肉、肠、血、肥鱼、油腻的食物,很容易引起下利,容易造成危重症状。如果吃面饼、粘稠米类、烤鱼、生枣、板栗、坚果,胃虚弱者食,会加重不适。
故生病初愈,应少食米粥,不能吃太杂、太饱。所以饮食能帮助治病,也能加重疾病。
饮食致病
俗话说「病从口入」,人们对其误解,认为是病从口入就是应该注意饮食卫生,然而这种回答只是对了一部分,除了饮食的卫生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指饮食要有节。
小孩生病很多是因为饮食问题,也就是常见的「积食」,可见饮食是生病的最常见的因素。所以必须要了解食物的寒热或偏性,这也是所谓食宜和食禁的理由。
食物虽然平性,吃对可以养人,但是吃错会伤人。
《本草食疗》中提到大枣,「性温,主补津液,养脾气,强志。生者食之过多,令人腹胀。蒸煮食之,补肠胃,肥中益气。」大枣有甘滋补津液、补中益气的作用。但脾胃运化能力虚弱,一次性吃了很多生大枣后,会腹胀、消化不良,所以胃虚胀满的不宜用大枣。大枣性温,里热燥结没有津虚是不用的。
还有人们常饮用的牛奶,在《本草食疗》中也提到「牛乳,性寒,患热风人宜服之。患冷气人不宜服之。」对于太阴病有里寒者,不适宜服用牛奶,可能会造成腹泻。牛奶适合有里热者服用。
所以食物能治病也能致病,它虽平性,但是有寒热区别。
生病期间应严格控制饮水量、进食量
《诸病源候论》卷八:「伤寒病后,多因劳动不节,饮食过度,更发于病,名之为复。复者,谓复病如初也。此由经络尚虚,血气未实,更致于病耳。」
这段话是讲,人生病之后,因过度劳累、饮食无度,再次造成旧疾复发,叫做复。复后面解释是复病类似初病。原因是人体生病后,机体尚未恢复,这时饮食无度、过度劳累会加重病情或另生他病。
所以生病之后,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减少饮水和饮食量。
常用食品
列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常用食物:
温:大枣、薤白、生姜、阿胶、羊肉、饴糖
凉:粳米(大米)、小麦、猪肤、蜂蜜、黑豆、麦芽
酸温:豆豉、神曲、乌梅
酸寒:酸枣
发酵过食品偏温性。需针对其食物的寒热偏性使用。
食治案例
用食物治病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受凉感冒,喝一碗姜汤,微微出一身汗就好了。食用虾蟹中毒,用紫苏叶煮一碗水,服用后就可以解毒。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常见的食治方有甘草粉蜜汤、甘麦大枣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
1.甘草粉蜜汤
出处:《金匮要略》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食材:生甘草10g,米粉5g,蜂蜜20g。
做法: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功效:补津液,清热,止痛。
如果有里寒,脉沉主水饮,脉弦主痛,里寒或里热造成腹痛。排除里寒、里热的腹痛,考虑蛔虫。蛔虫之为痛,令人吐涎,腹痛点不定,发作时间不定,无规律可循,腹摸上去会有虫动,大便、呕吐物可见虫。
若三种(里寒、里然、蛔虫)攻邪后,腹痛未见好,最后考虑虚证,津虚不养引起的腹痛,津虚腹痛用甘草粉蜜汤。
2.甘麦大枣汤
出处:《金匮要略》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食材:生甘草15g,小麦40g,大枣20g
做法:水煮分三服
功效:养津液,补脾气。
3.当归生姜羊肉汤
出处:《伤寒论》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食材:当归15g,生姜25g(切片),羊肉80g
做法:一起熬汤,喝汤吃肉。
功效:主暖中止痛,补中益气力。
4.猪肤汤
出处:《伤寒论》少阴病,下利咽痛,胸烦心满者,猪肤汤主之。
食材:鲜猪皮80g,白粉(米粉)20g,白蜜50g
做法:用米糊机打碎熬。先以水600毫升,煮猪皮取300毫升,去滓,加白蜜,白粉,熬香,和令相得。分6次温服。
功效:补津液,清虚火,止腹泻,止痛,除烦,止血。甘咸润纳。(止血:鼻血、衄血、崩漏)
食疗法在《伤寒论》少阴篇、厥阴篇中常见是补虚、祛邪方法。虽然食疗法偏补虚,但是使用时要分辨疾病本身的寒热性质,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性温,有阳明病大热者不宜使用。
注:仅代表个人读书临证体会,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曲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