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人生本质上的改变源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吗(人生的本质是什么思修)

导语:人生本质上的改变,源于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个人最终的改变,必定是来源于TA思维方式的改变。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定格命运。

很多人渴望摆脱命运的轮回,挣脱贫穷的枷锁,要做到这些唯有从思维上入手,不断地提升认知,让自我的思维持续迭代、更新,这样才能见证自我的蜕变。

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中曾提到:“孩子,你要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为钱而工作。”

这句话一语道破穷人思维与富人思维的根本区别——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TA工作。

可穷人整日为生活奔波,为生存拼尽了最后一口气,他们的思维带宽变得狭窄,被生活的琐事和烦恼牢牢占据,根本无暇去思索目前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这样坚持下去是否能逃离贫穷的陷阱,结果是在贫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假如你想真正地改变自我,必定要不断地学习、体悟、思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维,毕竟思维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

01 人生幸福的秘密

听过身边有太多人在抱怨,“工作太累、赚钱太辛苦”;“相爱容易、相处太难”;“一直处于人生的低谷,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这些话语反映了他们共同的困境——想寻求改变,却苦苦找不到方法。我也曾一度如此——在我人生的至暗时刻,我渴望走出人生的阴霾,但过往的思维方式、习惯犹如一匹匹骏马,把我拖回原来的生活轨道,令我心生无力、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

幸运的是,阅读了《认知觉醒》一书后,思维的转变就在一瞬间,我突然感到眼前的路变得豁然开朗了。我至今清晰地记得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是事。”

这句话看似稀松平常,但它背后却是有着强大的心理学理论的依据。在现代积极心理学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恩的“自我决定理论”了。

它指出人类有三种天生的内在需求:关系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特别是“自主需求”,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关键与核心。

简单来说,我们如果能主动选择和掌控所做的事情,就会产生内在动力,获取幸福。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可以转变思维,将那些看似恼人的事情,变得有趣。比如,我原先非常厌恶长跑,毕竟这个过程不会令人感到轻松——时常感到目标遥不可及,跑的过程中会觉得十分痛苦,在终点前停下脚步经常是疲惫不堪、自信心受挫。

可我转变了思维之后——将跑步视为一场追逐游戏,我会沿着满是梧桐树的街道上奔跑,此时我的目标不再聚焦于终点,而是眼前的一棵棵梧桐树,当我跑到前面5米处的树之后,会瞄准下一棵树,等到了以后,再盯着下一棵树,这样直至终点。

于是,整个跑步过程不再显得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倍感有趣,我用了这个方法坚持长跑至今,不但身材恢复往昔,而且自信心也与日剧增,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

这个策略不仅可以用在长跑上,而且可以用在任何其他令人痛苦的场景中,例如:

我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为自己的前途添砖加瓦;

我不是在创业,而是在锻炼自我的耐心和受挫力;

我不是在煎熬,而是在学会如何包容他人。

有些事情的确从表面上来看,会令人感到懊恼、沮丧,好在事物是多维的,只要你懂得转变思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事情痛苦一面的背后,必定有趣味的一面。

只要你能熟记这句“咒语”,你便能找到打开幸福大门的金钥匙,在将事情顺便做成的同时,在幸福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02 坚持做好一件事的秘密

在如今日新月异、迅捷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内心变得十分浮躁——希望能快速成功,却不愿意付出与之匹配的努力和奋斗,更无法静下心来坚持做好一件事,其结局是被时代所抛弃,被吞噬在变革的洪流中。

假如你也有这样的心态,千万不要自责,毕竟急功近利是人的天性。好在我们可以转变思维,去挣脱人性的束缚,聚焦于做好一件事上,无论成功与否,无论结局如何。

可要做好一件事,绝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你的坚持和努力,但更需要你思维的转变、认知的提升。要做好一件事不是依靠你一味地逼迫自己坚持、奋斗,而是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老子在《道德经》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天底下难的事情,必定是从容易处着手;天底下大的事情,必定是从细微处开始。

这句话无疑告诉了我们做好一件事的秘密——从小处、易处入手,你将看到人生不一样的风景,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践行者。他在人生的黑暗期,精神变得异常萎靡,身材也完全走样。

有一天,他照着镜子中的自己,暗暗发誓一定要从此刻开始改变。于是,他并不是像有些人,期待一下子脱胎换骨,而是采用了“微习惯”的策略——从每天做2个俯卧撑开始。

由于改变量微乎其微,他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健身的好习惯。两年之后,他的身材竟然恢复往昔,整个人也显得精神抖擞。

后来,他将这个策略用在了写作、阅读上,出版了《微习惯》一书,不但令他名声大噪,也使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我坚持写作至今已快3年了,现在回头想想,之所以能养成写作的习惯,也是暗合了“微习惯”的策略——写作之初,我从坚持写100字开始,慢慢地将写作融入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刷牙、吃饭、睡觉等那样寻常。

所以,坚持做好一件事的秘密,就在于从简单处入手,让你渴望改变的行为变得简单,这样你改变起来才能如鱼得水,毕竟习惯的养成不是与改变量呈正相关,而是同你改变的次数息息相关。

只要你掌握了“微习惯”的秘诀,你就会摒弃好高骛远、拔苗助长的心态,选择从点滴处开始改版,通过时间的复利,越过复利曲线的拐点,从而坚持做好一件事,见证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03 不再焦虑、烦恼的秘密

坦白说,我过去人生的底色是灰色的,因为我得了一种令人痛不欲生的疾病——口吃病。这种病的痛苦程度,只有得过的人才会有切肤之痛。

试想,当你在一个心仪的女孩面前表白,可你连她的名字都无法说出来,那时估计你连死的心思都有了。众人皆会对口吃者滑稽的模样捧腹大笑,却不知道他们背后所承担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以前的我,一直以为之所以得口吃病,是因为自己的口腔肌肉不协调,于是我拼命朗读、练习绕口令,可口吃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日渐加重,于是我变得焦虑异常,整天无精打采、惶惶不可终日。

上帝为我关上了一扇门,它会替你打开一扇窗。当我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听了一场关于口吃的讲座,老师的娓娓道来、字字珠玑,令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原来口吃患者不是嘴巴出了问题,而是思维出了问题,也就是说,口吃的症结不在于口,而在于腐朽、错误的思维。

口吃者属于典型的顺向思维,将口吃的烦恼归结于嘴巴的不利索上,结果是一步错、步步错,硬是将口吃的帽子套在了自己的头上,让自己走入了口吃的迷宫中而无法脱身。

其实,只要口吃者舍弃固有、陈旧的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人,他们也有口吃的问题,但是他们都不将口吃当回事儿。而口吃者却将一文不值的口吃,看得比什么都大——生活的任何不顺心,皆归结于口吃。

而要治好口吃,关键改变的不是说话的习惯,而是思维方式,从顺向思维转变到逆向思维,即不再关注口吃,将口吃视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日常交流中,如果发生了口吃,选择接受,没有口吃也不必惊喜万分,归根到底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口吃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患者的思维出现了问题,其他心理疾病,比如失眠症、社交恐惧症,也是类似的问题。你要摆脱这些疾病的负累,从而不再焦虑、烦恼,唯有转变思维——选择接受当下的症状,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学习中去,在生活中渐渐获得康复。

古人说过:“正受不受。”

这句话是指:如果你选择接受发生的症状,你不会被它所困扰;而当你不愿承受症状带来之痛后,你反而会受其累。

人的痛苦很大程度在于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之间的落差,比如:当你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长出白发是客观规律,可有些人就是不愿接受这个现实,终日为其烦恼,从而陷入纠结的泥沼而难以自拔。

而假如你转变思维,选择接受当下发生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坏,积极地转移注意力,去做那些有意义的事情时,那些症状反而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写在最后

对于生活的困境,人生的苦难,我们不应视它们为洪水猛兽,而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这是在告诉我们:是时候改变自我了。

而要做到真正的改变,必定是从思维方式开始做起,因为只有你的思维改变了,你才能迎接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所以假如此刻的你,无论是处于人生的至暗时刻,还是哪怕一无所有,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你通过不断提升认知,改变自我的思维,那么你必定会抵达梦想的彼岸,也能看到人生曼妙的风景!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