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我眼中的诗作文800字(我眼中的诗词800字)

导语:我眼中的诗书“万杨池”

我眼中的诗书“万杨池”

文/成诺

文墨殊功,千秋翰染!“问礼扶风—全国百名书家作品邀请展”上展出的书法作品或洒脱飘逸,或狂草粗犷、或隽永清秀,不仅展现出文墨涵蕴的独特艺术魅力,也展示出扶风礼乐文明、周礼风化的浓郁氛围和深厚底蕴。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书展中的一幅篆书作品。该作品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四、五、六届理事,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郭伟书写。内容是清·刘瀚芳写的。诗云“万树垂杨远插天,碧玉水色绿于烟。携樽六月全无暑,间傍溪鸥一晌眠。”

在我国,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书中,篆书位居第一,亦即是说,其他四种书体均由篆书衍变而来,从中可看出篆书在中国书法(书体)发生、发展中的首要地位。篆书是古老的汉字书体,篆书一般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小篆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篆书笔法瘦劲挺拔,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

碧湖倒影、钟灵毓秀。诗意的云南总能滋养出一个个行走在途中的诗和远方。云南的灵秀、诗句的隽永,仿佛是浓淡相宜的映衬,无论是篆书特有的古朴典雅,还是云南滋养出的自然俊秀,还是诗人笔下描绘出的垂杨碧色,总是契合得恰到好处。因而,在我看来,这幅作品从书者,到篆书和诗句,都透出一股古典雅韵而又隽永俊朗的特点。

郭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席。书法篆刻师从孙太初先生。作品曾先后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中日友好书法展等多个著名书法展,并被收录《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多个卷册。一九九0年,在台湾台北市还成功举办 。

我们再来看看这部作品。这首诗出自《万杨池》,作者是清代诗人,曾任扶风知县的刘瀚芳。他曾与陈允锡、冯文可等人修纂清顺治十八年刻本《扶风县志》、与孙麟贵等人修纂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赣县志》等。

万杨村位于扶风最西边,地形凹陷,与古“卷阿”如出一辙,古时气候温润、水草丰茂,数千亩的沃土良田一望无际,清澈的溪水蜿蜒贯穿,两岸长满了杨树,万木成林,绿意掩映,郁郁葱葱,禽鸣虫飞着实一副水滋土沃,鸟语花香的人间仙境。刘瀚芳不觉陶醉其间,不由吟咏出这首诗。

诗的意思就是,接天连日的几万棵垂杨,一望无际,远远看起来和湛蓝的天空融为一体,仿佛直插云霄。而婆娑地杨树碧绿的倩影,映衬着脚下潺潺流淌地溪水碧透清澈,就好像碧色的云烟一样。此情此景,作者快然自足,一个人携着酒樽,不用远足,就可以独自陶醉,即便是六月的酷暑,也仿佛是一下子了无踪迹,留下的只是清凉闲适,不觉间,就与身旁的伫立溪边的鸥鸟沉沉睡去。

诗中碧水与绿树,作者与溪鸥,虚实相间,远近结合,浑然一体。绿意盎然,美景如画,自然令诗人快然自足、陶醉其间。“闲傍溪鸥一晌眠”就体现出人的闲适,自然的恬静,人与鸟的共眠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刻,无论是诗人还是意境,与陶渊明那种南亩躬耕、月下荷锄晚归的自适逍遥,乐在其间,就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碧湖倒影的云南,溪鸥垂影的万杨,再加上古典雅韵的书法和闲适恬静的诗句,这部作品仿佛浑然天成,无不透露出一股典雅古朴而又隽永俊朗的韵味,令人爱不释手!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