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怎么读(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如何念)
导语: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二)北京/高博达
明清锡壶多以本色锡壶为主,锡色泽沉静,暗合清幽之情境。锡壶的制作也主要是从自身的工艺上下功夫。锡器的收藏,我有条原则从未改变过——非"新、奇、绝、特"不收,锡制品非锡壶不收。
今天我们来谈的这件清代锡壶,也是温酒器,其设计可谓妙绝。
此壶由三部分构成,壶身、支架、漏斗。圆壶高身,方流方柄,把柄中部嵌玉,器型俊秀挺拔。底部中间上凸呈柱形,下粗上细,穿盖而出。下承三足,足仿青铜式样,似酒精炉之结构,三足托一圆盘,用于盛放酒精等液体燃料,类似今天吃铜火锅的原理。用明火加热时,火筒起到了排烟通道的作用。壶身上部外接荷叶形漏斗,通过导管与壶身相接。各部件与壶身连接紧密,浑然天成。壶身錾刻诗句,文气十足。
该壶的绝妙处在于壶身下部,出一龙头,双目外眦,龙口大开,栩栩如生。若将壶内注满开水,执酒自上方荷叶漏斗倾倒而入,不一会,温热的琼浆氤氲着,竟是从龙口倾流而下——"龙吐水",这正是风水中讲的吉兆。如今每到盛夏,倾盆暴雨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的老城墙,你都还能看到"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大气磅礴。此壶设计之巧思,真令人拍案叫绝。
设计的玄机,即是荷叶下连结的这根锡导管,导管自外探入壶内,沿壶壁内侧三层循环,自上而下,末尾与龙头相通。锡导热快,当壶内倒入热水,酒经锡管流过,螺旋的设计,延长了酒在容器内停留的时间,以此来控制温度,当从龙口流出时,刚好是最适合入口的温度。壶底部的"小火盆"不停地加着热,壶内的热水也不会冷掉。和其他的温酒壶比,这个设计还有一个妙用,到了夏季,还可以撤去"火盆",壶内加冰,制作出一杯清凉解渴的冰饮,真是美妙极了。
我猜想,这种情趣,这种心思一定是当时文人参与的结果。壶上面的诗词、刻字也都代表文人的个性创作,尤其是镶玉的处理,尽显风雅。
壶身题刻诗文曰"从杨雄而学奇字,招毕卓以为饮人。"上句出自《汉书·扬雄传下》,有成语"载酒问字"。据《汉书·扬雄传下》记:"家素贫,嗜酒,人希至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扬雄,西汉大儒,汉赋"四大家"之一。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写得一手好辞赋。扬雄曾在王莽时当过官,据说不久就因病辞职了。扬雄嗜酒,日日饮酒,常常处于半醒半醉的状态。辞官后,生活也就捉襟见肘,苦于不能天天喝酒了。有人知道这事后,索性用车载着酒来向他求教,把酒作为回赠。后遂用此典比喻慕名登门请教。"载酒""问字"本为二事,后人常作一典使用。
下句招"招毕卓以为饮人"的典故则出自《晋书·毕卓传》。毕卓,字茂世,东晋时期官员。少年时豁达豪放,很有才华。太兴(318-321)末年,为吏部郎,但为人嗜酒,经常饮酒而废弃公事。有一天,邻居有人把酒酿熟了,毕卓垂涎欲滴,夜里来酒性跑入酒舍就瓮而饮,一下被看管酒的人捉住。第二天天亮一看,发现是吏部毕郎官,大惊,于是赶紧给毕卓解开绑绳,而毕卓却大笑:"让我闻一夜的酒香,多谢了。"酒主人在酒瓮旁设下酒宴,向毕卓赔情致意。直到毕卓喝得大醉,才把他送回。至今民间仍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
前阵子我请当代锡器大师,依着这把旧壶的式样、设计,制作了几把新壶,只将原来的镶嵌的玉柄,换为更加耐用轻巧的木柄,也不失文气。新做出的锡壶外表光亮,木把色泽与壶身锡色形成鲜明对比,浑朴雅致。
锡性凉,散热效果极佳。故用锡制酒具斟酒,夏天清凉爽口,冬天温酒较快。另外,锡的密闭性和透气性好,又能防潮,制作成茶叶罐可以起到很好的保鲜效果。所以人们盛赞锡器:"盛水水清甜,盛酒酒甘醇,储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每有朋友来访宴请,用此壶温上一壶酒,在座无不啧啧称赞。只是这壶,现在的师傅仿制一把,光是工期就需二月有余,造价亦是不菲,比老壶更甚。想在明清时,这类雅玩锡壶也均是当时达官贵族或文人墨客才能使用和拥有的。
锡壶是一种长时间被遗忘的古玩,其趣味往往和发现连在一起,我对锡壶的了解,是伴随着惊奇一步一步走向深入的。据一些收藏老锡壶的老玩家讲,重样的锡壶比新发现的锡壶还难碰到。我们说,难碰到的壶是这种精品壶,普通的壶还是经常能碰到的,重复的比较多,就是说这种收藏级的壶很难碰到重样的,所以我们叫"常见常新",这就是锡壶收藏最大的魅力。
仿制锡壶的制作过程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