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帝王受命的征兆(古代帝王冕服)

导语:“受命于天”古代帝王的身份体现—帝王冕服,谈谈冕服的历史发展

冕服是中国古代一种高级礼服的名称,一般专指皇帝在各种重要仪式、场合所穿着的礼服。据说冕服在商朝及其之前就已经开始发展,到了周代正式成型。自此之后,在各种盛大的场合上帝王都需要身穿冕服以示正式与庄重。

一、古代的冕服形制

“冕服”这个词最早见于《礼记》,在《礼记·杂记上》中有:“复,诸侯以褒衣;冕服,爵升服。”在此之前对帝王礼服的名称不够统一,自此这种礼服有了正式的名称。

1.冕服的形制——冕冠

顾名思义,冠冕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冕,一部分是服。冕就是冕冠,但服由多件不同的服装构成,包括冠、玄衣、練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等。上身叫“衣”,下身曰“裳”。除了这些基本的构成要素之外,冕服上还有很多的装饰品。例如彩色的丝带、玉钩、玉佩等。当然在有些场合还要腰配长剑,这是最符合礼仪的。

冕冠包括綖(yán)、旒(liú)、帽卷、玉衡、玉簪、武冠、朱缨、朱紘(hóng)、充耳等组成部分。綖就是冕冠最上端的那一条长沿。旒就是挂在綖前后的两道珠帘。根据冕服规格的不同,旒分为前后合十二串,每串十二颗以及九串九颗、七串七颗的规格。玉簪玉衡是冕冠侧面的装饰,玉簪从冕冠上穿过到达另一端。朱缨是用来将冕冠固定在使用者头部的红色绳。而充耳是吊在冕冠侧面,垂在帝王耳边的饰物,也有警醒皇帝要听忠言,不受佞臣蛊惑的寓意。

2.冕服的形制——服

在大体上包括天河带、衣裳、交领右衽、袂(méi)、大带、革带、蔽膝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但在大的方面没有什么出入。天河带是横过綖的。上衣称衣,下衣称裳。而右衽是指右边的领盖住了左边的领,左衽被用来指蛮夷和死者。中国古代正统礼服皆是“交领右衽”。

二、冕服展现的不同等级

周朝是冕服定型的朝代,在周代,冕服一共分有六套。这六套冕服的规格不同,对场合的要求也就不同。而冕服的等级高低是以旒的数量以及章的数量来确定的。同时冕服除了上述的各种组成部分之外,还需要在冕服上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图案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同时也有些不同的意义。这些图案被称为“章”,而绣“章”的行为就被称为“文章”。

规格最高,最为隆重的冕服称为“大裘冕”,是天子用来祭祀“昊天大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祭天时所穿着的冕服。其冕冠采用十二旒制,身着大裘。同时冕服都是玄衣纁裳,即上身黑色上衣,下身红色裳。大裘冕上衣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古书中所载的一种五色虫)六章纹,下裳绣以藻、火、粉米(即大米)、宗彝(祭祀用的酒器)、黻(黑、青两色相间的花纹)、黼(斧状花纹)六章纹,共十二章,因此又称十二章服。大裘冕是天子专用,诸侯不得被赏赐十二章服,也不得使用十二章服。 后代的冕服虽然与周代有不同之处,但在最高规格的冕服上还是与大裘冕形制相似。

其他的还有衮冕,衮冕也被称为“天子吉服”。衮冕配九旒冕冠,也同样是玄衣纁裳。文章方面上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下裳绘有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按照惯例,衮冕也可以被称为九章服。另外驚冕就是皇帝祭祀先公与狩猎时所穿的冕服,这种冕服配有七旒冕冠,上衣绘有华虫、火、宗彝,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共七章。

毳冕是皇帝巡游山川所用,冕冠五旒、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纹,裳有黻黼二章纹,共五章。絺冕是皇帝祭祀先王与社稷之神时所穿,冕冠四旒、衣绣粉米一章纹,裳绣黻、黼二章纹。最简单的冕服,也称玄冕,配三旒冕冠、日常的玄色衣纁色裳。上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三、冕服历朝历代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冕服

自周平王东迁以来,周朝王室衰微,地位大降,所统治的地区也减小。周王室在经济上比较拮据,还需要诸侯们的接济。因此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冕服仅仅保留了冕服的主体部分,剩下的玉佩、金钩等物品能去掉的就都去掉了。除此之外也没有发生其他的大的改变。

2.汉代冕服

上述的冕冠的组成,有两颗不塞入耳,只是悬挂于耳朵两旁的叫做“充耳”的珠玉,就是由汉代改进而来的,在周代的冕服中并没有这一组成部分。后世的成语“充耳不闻”就来自于这里。同时汉代还规定只有天子的冕服可以使用十二旒的冕冠,在这一点上汉代与周朝的规定是相同的。同时汉代还规定穿冕服可以不戴冕冠,但戴冕冠必须要穿冕服。所以在皇帝的穿衣顺序中,冕冠永远是先戴或者先去的。

3.曹魏冕服

曹魏时期的冕服沿袭汉代,也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改变。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变化来,大概就是将冕冠上的旒,由五色玉石珠改成了珊瑚珠。

4.东晋冕服

东晋的当权者们大概也觉得冕服没什么好改的了,但是按照惯例又得改一改以示与前朝的不同,于是学习曹魏也把旒上的珠子改了改,又加了一些翡翠、白璇之类的东西上去……

5.隋朝冕服

隋时全国统一,隋文帝杨坚当政前期注重国家发展,对这些尊卑礼制并无多少兴趣,因此基本沿袭前代的规定。后来隋炀帝杨广继位,杨广好大喜功,恢复了冕服的华章制度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原来南北朝时期,前人将日、月、星辰三章纹从冕服移至旗上。隋炀帝将日、月两章置于冕服之肩而将星辰覆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的皇帝冕服形式就定了下来,也多被后代的皇帝们所使用。

6.宋代冕服

宋朝经济发展程度高,有了厚实的经济基础。皇帝的冕服形式比起以前也更丰富一些。宋代冕服的种类上有裘冕、亵冕、 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阅服等。宋代冕服在形制上比起以前有比较大变化的是冕冠。宋代的冕冠有一种“通天冠”,通天冠又叫做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通天冠在佩戴时需要用玉簪将冠身与发髻固定在一起。通天冠在搭配上需要穿着绛色纱袍,衬里用红色。下身穿着的纱裙及蔽膝也需要用绛色。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纱裙在宋代并不是只有女子才穿,它也是男子穿着的一部分。饰品有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脚踩白袜黑鞋,侧挂玉佩金钩。除皇帝外,东宫太子在大典礼如即太子位时也穿这种服装。为表示区别太子不戴二十四梁的通天冠而用十八梁的远游冠。

7.梁代冕服

梁的统治者觉得乱七八糟的彩色珠装饰在旒上实在太乱,以前的各色玉石、珊瑚珠虽然颜色不同好歹同一材质,东晋连材料都不一样。梁人觉得实在是太花里胡哨,于是采用了将白色玉珠作为旒的方案。自此,旒的形制才又统一了下来。另外梁又在腰带上系上了朱黄色的丝带,配了一把剑给帝王,其他的依祖制。

8.元明时期的冕服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为了保持对汉人的统治,元代冕服取宋早期的形式,后国内稳定后又将金代的某些制度带入其中。元代天河带被加长至地,旒用珍珠。冕服的纹饰仍然采用十二章为纹,数量较金代有所增加。明代冕服、明代在冕服的规定上做出了比较大的改变。对其它的如十二章纹的大小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比如肩上的日、月纹的半径定为五寸。

充耳的材料变成了黄玉,变古制的五彩玉为七彩玉。同时十二章的位置也做出了一些调整:将龙纹放大置于胸前,后来的清代也将龙放大置于胸口中央。把华虫、宗彝纹的位置改到了袖子上。同时袖子上也不只有华虫和宗彝,盘龙也作为装饰用金丝线绣于其上。

9.清代

之所以不在清代后加冕服二字,是因为清代废除了冕服制度。清是满族建立的政权,然而清并没有像元那样采用汉族的冕服而是直接废除了冕服采用满族自己的服饰。因此对于清来说,冕服也没有太大的必要来讲了。

总结:

冕服制度是用来体现尊卑贵贱,体现天子威严的一种制度。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对冕服表现出重视,冕服体现了国君“受命于天”的崇高地位与使命。虽然不同的朝代冕服的形式也尽相同,清代更是直接废除了汉之冕服。但冕服所体现的“天子为尊”的思想却是中国古代所代代相承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管子学刊》

2.《文史杂志》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琪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