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三十年前的春联怎么写(三十年前的春联大全)

导语:三十年前的春联

一提到春联,就切实的感到,小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过春节的风俗的确很多不同。

大年初一初二,油田小区里走走,看到约有四分之一的门户上没贴春联。我同楼道的一住户老家南方的,多年来从不贴春联,还有两户不知老家哪里的,也是从不贴春联。北方的农村,贴春联的居多,也有门神画像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沂蒙老区,过年那是家家贴春联的。家里有丧事的,三年内不贴红春联,要贴就贴紫色联。那个年代,农村很多人不识字的。识字的,毛笔字要么不会写,要么写的好的很少。

我记得1989年以前,那时父母大人都还健在。每年过了腊月二十,父亲都是从大集上或者合作社里买来三四张A0的红纸,让我根据老房子、新房子的大小门扇数量,用剪刀裁成对子、福字、酉贴、出门见喜、身体健康等,或者用一头拴在桌子角上的细尼龙线来裁纸。

裁好后我就把对子纸卷起来,拿到村西头的小学里。小学早就放寒假了,几间教室里人不少,很是热闹。四五个老师们,还有几个老高中生们,书法都还可以的,正摆开架势,义务为村民们写春联,周围一群人围着看。轮到我的顺序了,我就赶紧上前展开对子纸,并说明哪是院子大门上的,哪是是厨房门、堂屋门、里间门上的,并整理好对子纸,根据春联字数叠出对应的方格数来,老师挥毫的时候,我就用拇指食指按住对子纸两角,等老师写完几个字的时候,就及时的把纸往外轻轻的拉一拉,每写完一幅对子,就赶忙摆到旁边空桌子上、水泥地上晾着。来写对子的太多,教室里摆满了,外面风小的时候,就把对联摆在校园里,用小石子压着。大概20来分钟吧,就把老房新房的对子写完了。还得过半个小时,墨迹就晾干了,再把对联卷起来带回家,就等着大年三十的到来了。

大年30一到,母亲就舀上一平碗面粉,兑上水,放在小铁锅里熬成浆糊。我把浆糊倒在小铝盆里,放上毛刷,连同对联、苕帚、剪子一起放在簸箕里,由我和二哥,按着由里到外的顺序,从厨房门、堂屋门、东屋门,再到院子大门,一路贴过去。撕掉门上旧年的残留对子纸,用笤帚把门面清扫干净,毛刷蘸上浆糊,门上恰当位置刷一刷,再在对子纸反面刷一刷,我往门上贴,二哥在后面看着我贴的正不正、高低位置是否恰当。大门楼高处的最大福字,踮起脚尖都够不到位置,得搬出高凳子或短梯子踩在上面去贴。贴完老屋,还得去贴新屋。家里的粮缸上、粮囤上、水缸上、衣橱衣柜上、床头上、碗筷隔板上,陶罐上,都得贴上了“酉”贴,象征着年年都有。炕头上贴了“身体健康”,猪栏里柱子上贴了“肥猪满圈”。堂屋厨房之间的外墙面贴上“满园春光”,大门口正对的墙面贴上“出门见喜”。整个贴完大约需要两三个钟头。

贴完了一看,院里院外红纸黑字,气氛焕然一新,立时就有除旧迎新的过年之感。

关于贴对联,某年春节,村里有户人家还闹出过笑话。由于家里没有识字的,主人也大咧的很,觉得过节就是图个新鲜,对联都是成对的,双扇门贴对联,怎么贴都不为过。最后剩下两张大小一样、字数一样的窄条条。琢磨了再三,就贴上了。到了大年初一,村里人互相拜年,有人惊奇的发现,这户人家炕头上贴着“肥猪满圈”!猪圈里贴着“身体健康”!一时搞的满村人皆咧嘴大笑!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娴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