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谨是谁(刘瑾是哪个朝代的)
导语:让刘谨又恨又怕、又没办法的内阁首辅,人称“山中宰相”
在大明正德年间,宦官刘谨专权,在那个时期内阁和司礼监曾进行过长时间的对抗,大学士刘健、谢迁等先后被迫离职,被人称之为“山中宰相”的王鏊孤身迎战,诠释了一位正值清廉的大臣不屈的精神。
王鏊,字济之,景泰元年(1450年)出生于吴县。其父王琬,曾任光化知县。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读经史,十二岁作诗文,十六岁时已是才华横溢,其文章一出,国子监诸生争相传颂。
成化四年(1468年),十九岁的王鏊参加县、府、院三级考试,结果都是第一名。知县和郡守,都以国士待之。提学御史陈选批其卷曰:“他日当名重天下,非止一乡一国士已也。”
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在乡试中夺得第一名“解元”。次年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殿试时获得一甲第三名“探花”,被授予编修。
弘治元年(1488年),王鏊升迁为侍讲学士,充任讲官。弘治四年(1491年),王鏊担任侍讲经筵官,为皇帝讲解经书。每次进讲,他必分天理、人欲、君子、小人、治乱、得失,讲到治乱用舍之际,尤为语重心长。
当时孝宗朱佑樘宠信宦官李广,沉迷于佛道丹术,李广还多次诱导皇帝游玩西苑,左右无人敢阻拦。王鏊便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复劝谏,终使孝宗感动。太子出阁时,朝中大臣请求遴选正直之士做皇太子的僚属,孝宗特命王鏊兼任谕德,不久转任少詹事,又被提升为吏部右侍郎。
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王鏊被授为吏部左侍郎兼学士。他与韩文等大臣积极支持刘健等阁老关于诛杀刘谨等“八党”的建议。不久,刘谨“八党”不仅未诛,还掌管了司礼监,大学士刘健、谢迁愤懑之下相继离职。
此时的内阁只剩下李东阳一人,刘谨趁机想推荐自己的亲信焦芳,但朝廷大臣们却只推荐了王鏊。刘谨迫于公论,让王鏊保留原本官职,兼任学士,与焦芳一同入阁。同年十二月,王鏊晋升为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正德二年,王鏊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
正德四年(1509年)一月,专政乱权的刘谨打击迫害带头上疏弹劾“八虎”的户部尚书韩文。不仅将韩文罢官,又创“罚米法”,令韩文输米千石至大同,欲至韩文于死地。王鏊据理抗争,才使韩文得免。
刘谨对尚书韩文怀恨在心,一心想杀害他,又想借其他事情中伤刘健、谢迁,王鏊左右支拙,竭力相救,他们才得以幸免。不久,刘谨又攻击三边总制杨一清,诬陷其筑边墙是劳民伤财,将他逮捕入狱。
在王鏊和李东阳的倾力相救下,杨一清才得以释放。正德初年,刘谨因根基未稳,王鏊借助他阁老的身份以及在朝多年的巨大影响,保护了一批正直官员免遭刘谨迫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谨与焦芳开始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气焰日益嚣张。
王鏊感到独木难支,寸步难行,为此,他三次上疏辞职。而刘谨对王鏊是即恨又怕,于是丛勇武宗朱厚照准其归去。这年五月,王鏊以武英殿大学士致仕还乡。此后,朝廷大臣交相举荐,但王鏊终不肯复出。
王鏊居官时,正值清廉,全无积蓄,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王鏊致仕回乡后,家居十四年,他“不治生产,惟看书著作为娱,旁无所好,有悠然物外之趣”。他人朝野,但他关心朝政,关注民生,心系百姓,唐伯虎称他是“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嘉靖三年(1524年),王鏊病逝,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封太傅,谥文恪。
本文内容由小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