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竖两横念什么(两竖两横能组成什么字)
导语:两竖两横是什么字?以前每个村都有,看到它就想到了家
水井,作为人类获取、储存水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出现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使人类不再受地域性的约束,可以有效地扩大生活范围,为人类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汇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井”已经不仅仅是“蓄水”的功能,它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床”并不是睡觉用的床,而是古代的“水井”,李白借此表达出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井”的由来—两组平行线,九分天下
“井”这个字最早出现于河南安阳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造型简单,但其意义却很大。两条横的平行线,两条竖的平行线,相互交错,将其空间分成了九份,从而增加了空间的神秘感,它体现了远古时候人们特有的天下、宇宙意识。
现在所说的“井”是由最初的“陷阱”演变而来。《周礼》疏:“陷阱谓坑也,穿地而坎,竖锋刃于中,以陷禽兽也。”意思就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坑,坑的中间放一些比较尖锐的东西,来捉不小心掉进来的野兽,为了更好地迷惑野兽,陷阱的上面还要放一些树叶,枯草等一些伪装的实物。当时人类在挖陷阱的时候,偶然发现水会从里面渗透出来,从而可做“蓄水”之用,这也就是“水井”的雏形。《孔颖达疏》:“井者 ,物象之名也。 古者穿地取水 ,以瓶引汲,谓之为井”,这里的“井”就是现在所说的水井。
唐代的韩愈曾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到:“一旦临小利害,仅加毛发比 ,反眼若 不相识,落陷井,不一引手相救 ,反挤之 ,又下石焉者, 皆是也。”里面提及的“下石”,正是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设置好的陷阱捕获到猎物时,向其扔石头以射杀猎物,成语“落井下石”正是从此而来。
因此,“井”的最初含义是做“陷阱”之意,用来捕获猎物,它是作为象形文字产生的,在逐渐的演变过程中,直到有了水井的出现,“井”字才单指人们群居时用的水井。
与其他象形文字相比,“井”字似乎是最具有原汁原味的文字之一。有些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诸多的变化,最后才成为了它现在的面目,而“井”字,仿佛一下从古跨到了今天,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动,看到这个文字,脑海里就勾勒出一幅水井的画面。
“水井”的结构及用途
秦汉时期铁器的出现,采矿业的生产技术和开采经验的积累,为水井的开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上“开沟引水”、“挖池蓄水”等活动积累的丰富经验,凿井技术越来越成熟,水井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目前发现的我国最古老的的水井是1973年在浙江余桃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的古井,距今已经有了七千年的历史,说明在很早的时候,水井就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余桃河姆渡遗址水井
水井按结构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竖穴型土构井和加固型木构井。枣庄建新遗址水井和余桃河姆渡遗址水井分别是竖穴型土构井和加固型木构井的代表之一,它们的大致结构如下:
枣庄建新遗址水井:高出周围台地1.5米,只有西部为开阔平原,其余三面皆环山,井口距地表深0.32米,距井底2.1米。井口近方形,直壁圆底,井壁不甚规整,凹凸不平。
余桃河姆渡遗址水井:由200余根桩木、长圆木等组成,分内外两部分。外围有28根桩木组成圆形栅栏桩,其内为锅底形浅水坑,近中央是一边长约2米的方形竖井。竖井四壁有密集的桩木护围,其内侧又各用一根带桦头或卯眼的粗圆木或圆木。其上部用16根圆木组成一个近似方形的平面,用以加固井口和井壁,井深1.35米—《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水井意象”》。
关于水井的用途,最直接的就是供古时候人们日常的生活用水,《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 耕作
而食之, 掘井而饮之, 无求于人者”,这里已经把“掘井”当做人们生产劳动中的一部分。枣庄建新遗址的水井位于房屋附近,考古学家判断此水井的用途就是供人们日常生活用水。
枣庄建新遗址水井
一些水井还可能与制陶、农业灌溉等有关。在河南临汝煤山附近的水井旁发现有陶窑,水井里有大量沉落的各种各样的汲水陶器;在苏州马家洪文化时期水田中,也发现多处水井遗迹在内,由此可以说明古时候水井已经用于制陶和农业灌溉。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中写道:
井,深穴出水也。《说文》曰:清也。故《易》曰:井例寒泉,食。之以石,则洁而不泥。汲之以器,则养而不穷。井之功大矣。按《周书》云:黄帝穿井。又《世本》云:伯益作井。尧民凿井而饮。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溉田。今之桔棒是也。此皆人力之井也。若夫岩穴泉窦,流而不穷,汲而不竭,止匕天然之井也。皆可灌溉田亩,水利之中所不可阁者。
徐老先生引经据典,寥寥数字,将井的起源,井的水质及井的用途皆概括在内,让我们对水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水井”衍生出来的文化符号
古代的水井一般都是公用,每个小村庄在合适的位置都会有一口水井,人们聚井而居,可以在井边聊天,唠唠家常,互相交流,交融感情,久而久之,水井所在处就成了公共空间,成为了一个村庄的象征。《孟子·滕文公上》写道:
死徙无出乡 ,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因此在游子的心里,水井也渐渐地成为了故乡的符号,这里有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嬉笑,有乡里邻舍简单朴实的笑容,那甘冽可口的井水,正是故乡的浓浓气息。白居易《再到襄阳访问旧居》:“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东郭蓬篙宅,荒凉今属谁。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时。”诗中的“闾井亦迁移”,指的就是整个村庄都已经搬迁。
崔炯《酬李补闽雨中寄赠》:“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此处的“乡井”指的就是故乡。
顾志远的歌曲《老井》歌词中充分地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之情:
喝着老井水长出好模样,想着老井水甘泉在心上。恋着老井水一生都不忘,唱着老井水男儿走四方。打水的木桶存水的缸,月亮光光照在井岩儿上。心头的话儿对着老井讲,陪着老井拉家常。老家的老井亲亲的娘,太阳乖乖趴在灶台上......
结语
领略“水井”的甘冽后,原来从古至今每个人的乡愁是那样浓烈。《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乡愁;汉乐府《悲歌》里“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是乡愁;唐诗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乡愁;宋词里“乡梦断,旅魂归,峥嵘岁又除”是乡愁;元曲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乡愁。当代作家余光中的“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弯浅浅的海峡”亦是乡愁。
古人背井离乡成为游子,从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在心里就种下了乡愁的种子。有的戍守边疆,一去就是十几年,回来时可能成为了一堆白骨;有的被罢官放逐,流放到千里之外的烟瘴之地。天灾,战乱,动荡让他们一次次流离失所,乡愁就成了大多数人的共同情感,也成了亘古不变的情怀。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每个离家的人心中都有着对家乡挥之不去的情感,其中让人体会最深的就是处于社会底层,常年奔走在城市与家乡之间的农民工。他们大半生时间都是在城市打工,但是却无法留在城市,因为他们的家人都在农村;但他们又不能一直待在家里,因为一家的生活需要他们扛起来。留不下的城市,挥不去的乡愁,成为了当代农民工的真实写照。
一首《农民工之歌》这样唱道:
把穷苦和梦想装进行囊,把脱贫和致富寄托远方,把青春和汗水奉献城市,把财富和希望带回家乡。在城市,铸造的是辉煌;回家乡,撑起的是脊梁。
这歌词字字都唱进了农民工的心里,他们整日忙碌不停,一年几乎没有节假日,只有过年才能和家人短暂地聚上几日,看到家人们的笑容是他们最开心的事。当春节过去,他们又得告别熟悉的田间小路,离开村口的那口水井,向家人挥挥手,道一声“走了”,孤独地踏上又一年的打工旅程,伴随着他们的唯有剪不断的乡愁。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水井”意象》;
《岁月悠悠话水井》;
《周礼》;
《农政全书》。
《“井”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变迁》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