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侥幸和运气(侥幸运气是什么意思)

导语:心存侥幸、相信运气,该怎么办?克服“侥幸心理”的三点建议

在上学的那会,你在考试的时候因为不会一个单选题,便随机地选择“C”为答案,期望蒙对,这便是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几乎是人人都有过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让你相信通过某种偶然且不确定的因素,使自己获得“幸运”。

对于侥幸心理,你甚至可以单纯理解为“相信运气”,并以此作为主要的行事态度。

通常较为踏实的人往往会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学习、执行等务实做法去做事情,他们往往不会使自己长期陷入“侥幸心理”。

而不想去努力,且对生活持有“靠运气”的人,则会把“侥幸心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给人以心存侥幸、缺少坚持等虚无之感。

侥幸心理,是一种信念的迷失,也是对生活态度的懒散,若形成习惯,则会成为很严重的负面效应。

侥幸心理

然而,想要克服“侥幸心理”并非朝夕可以改变,也绝非易事。除了方法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源于我们自己本身。

基于我们本身想要改变的前提,可以通过以下三点建议来逐步克服“侥幸心理”,让我们回归积极向上的心态。

(注:如下解读会给出为什么做?该怎么做?较为详尽,需要耐心品读。)

01 抛却幻想,回归脚踏实地

在很多时候,我们总会期望着奇迹的到来,这本是人之常情。在你面对困难时,当一切你能尝试的方法都已经试过了,还是不能解决困难,此时你便期望用其他的不确定因素去尝试,并对此期待奇迹的降临。

而这样的期许奇迹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侥幸心理”,真正的侥幸心理是“走捷径”、“偷懒”,并且幻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丰硕的成果。

偷懒中的幻想

因此,克服“侥幸心理”的第一步就是抛却幻想,让自己回归脚踏实地,具体的改善方法如下3点:

学会自我暗示

当你有侥幸冲动时,便需要刻意地对自己进行有效的心理暗示。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在心理学术语上,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对于存在侥幸心理的人来说,比较自我。基于此,“他暗示”的积极效应便会受到排斥,因为其不太愿意遭受外界的指手画脚。

正如我们开头所言,克服侥幸心理的前提便是“你自己想改变”,而不是“被他人改变”。因此,较为合适的暗示法便是“自我暗示”。

针对侥幸心理的自我暗示可以借鉴建议:首先为自己定一个口令,每次出现侥幸心理的时候用来自我约束,如“我不能再这样下去,我需要改变”、“心存侥幸只会让我的生活越变越糟”,像这样的言辞可以在心中默念,也可以大声喊出来;确定好口令之后,便需要固定口令,不要去轻易改变口令,因为你需要多次重复,以此来加深口令的约束作用。

正向的自我暗示

尝试亲力亲为

在面对一些曾经自己不愿意努力的事情,你需要尝试亲自参与,不由别人来代替。

因为对于事情本身的结果心存侥幸,便是对于“做事”这一点的偷懒;并且你在这个过程中,想得多,做多少,如此幻想过程进行多次循环便形成了思维定势,也叫做习得性(认为自己只能这样)。

为了消减自己对于事情结果的幻想,多去做,少去想,凡事亲力亲为,在做事的过程中去改变、体会,无疑是抛却“幻想”的不二法门。

边做边改善

控制日常言辞

除了自我暗示和亲历亲为以外,还需要避免轻易承诺和“说大话”的习惯。有的时候,较为随意的言辞会影响你的行为,这一点与自我暗示的正面效应相反。

比如你经常认为一些事情是小事,于是说:“小事而已,这有什么困难,又不影响什么!”

而正是基于这样的言辞习惯,便给你带来了心理暗示,让自己坚定地认为“只是小事”或“没什么大不了”;于是你便会偷懒,并臆想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你所料”,但事情往往会事与愿违。

所以,我们在日常看待事物的时候,一定要谦虚谨慎地对待,甚至在措辞上也需要注意客观,不要去主观臆想事情的最终结果理想化。

控制日常言辞

02 自我认知,避免眼高手低

除了最为关键的第一步“抛却幻想,回归务实”,下一步便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侥幸心理会让我们产生“眼高手低”的行事作风,常常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很高,忽略了自身能力是否足以达成目标。

我们之所以会“眼高手低”实际上是因为“自我认知”的夸大、不准确,总是“迷之自信”。

如果你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便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目标总未达成,习惯选择放弃,用新的目标替代原有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基于这样的恶性循环,我们便需要对自己本身进行全面的认识。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最突出的优缺点。你最擅长什么?最缺乏什么?结合实际,找出自己的特点与长处,以便于明确地去进行“扬长补短”;对自己的形象进行观察分析。你当下的个人形象是否得体?有没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不修边幅、邋遢、缺乏锻炼,等等可以改善的点;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评判。你是不是经常言辞浮夸?亦或者经常给自己找理由(借口)?给自己的日常言行举止打分(满分10分)。通过他人了解自己可以主动询问自己的亲友。找一位较为正直、敢讲真话的亲友,诚恳地去请教自己的疑惑;侧面打听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有靠得住的好朋友,不妨问一问别人对你的评价;观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除了询问他人以外,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去看众人对你的态度。比如是温和还是不冷不热?

自我认知

我们通过以上两种自我认知途径,全方位地为重新认识自己做出努力。当你对此有了结果之后,便需要详细地罗列出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为克服侥幸心理做准备。

03 先易后难,逐步克服侥幸心理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在前面我们首先强调了抛却幻想的重要性和对应方法,以及我们怎么去重新认知自己。当你较为通透的理解以上两点之后,便需要开始找到一个改善点去进行实操。

当然,克服侥幸心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去针对多种改善点去做出正向改观。

基于此,我们还是先从最容易改善的地方开始着手,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增强你的信心,不至于被第一步难倒,因此而退缩;其二、累积改善经验,为今后的难点打基础。

举个例子:

在以往的英语测验中,你的英语成绩一塌糊涂,因为选择题居多,你便在以往的考试中以“蒙”为主,期许“最起码有几分”。

可是不能一直如此,你想要改变,该怎么开始好呢?

语法、词汇、背课文,练听力,等等一起整,你必然做不来,还会打击你的积极性,回到从前的侥幸心理。

既然如此,不如先从最基础的26个字母开始学习,容易上手,且让你在极易看到成果的前提下一次次增强信心,逐渐地培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自我改变

你看,先难后易会让你逐渐地消磨掉“悔改之心”,让你回归侥幸,不仅仅打击了自信,还会让你今后很难再提起“改变”二字。

综合起来看,还是“先易后难”适合克服侥幸心理,你会在初始的简单改变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并促使你继续尝试改变,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实这样的改善思维来源于PDCA循环改善理论,这种理论多用于企业的质量改善中,近些年在很多企业也逐渐地兴起,如果你参与过,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PDCA循环模型

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 和 Act(处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先计划再执行,然后对执行过程及结果进行检查,最后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如此循环向上,越来越好。

在我们进行克服侥幸心理的时候,完全可以借鉴“PDCA循环”。用这种模式让自己的改变循环向上发展,逐渐地控制侥幸心理,让你成为更为优秀的自己。

总体来说,想要克服侥幸心理,一定是基于我们自己想改变的心,以此为前提;然后再参照上述3点建议去逐步改善自我。

克服侥幸心理的过程虽然会苦些,但当你彻底改变之后,你便会感谢自己的努力!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畅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