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及第者(三元及第是指什么)
导语:也谈三元及第
黄梅民间,凡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比较隆重的场合,都喜欢讨一些“口彩”,也就是吉祥话,它不但为节日庆典增添了喜庆气氛,也是人们渴望平安、希望富裕、祈求幸福、热爱生活的具体体现。
在“吉祥话”里,传统文化元素“三元及第”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但今人多不知其义。
什么叫三元及第?就是解元、会元和状元的合称。
在科举时代,考生首先要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叫“秀才”。生员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叫“廪膳生”,由官家按月发给粮食;成绩次好的叫“增广生”,不供给粮食。廪膳生和增广生有一定名额限制。成绩再次的叫“庠生”。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正式科举考试。
在明清两朝,秀才成绩优异者,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 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取得贡生资格的,都会录入县志《选举表》,朝廷也可以选授为地方典史、教谕之类的小官。
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秋季在省城举行一次,称“秋闱”。录取的人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亚元。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称“春闱”,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考试的人是贡土。考取后称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如果在三级考试中都名列第一,这就是连中“三元”,也叫“三元及第”。
纵观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从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里,共产生的文科状元有552名。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蝉联第一,“连中三元”的,更属凤毛麟角,千余年间,仅有十六人。他们是:唐朝的崔元翰、张又新、武翊黄;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寊、王若叟、冯京;辽代的王棠;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
在科举时代,“三元及第”是古代读书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历代崇文重教的黄梅人民,根据吉祥话“三元及第”的谐音,在民间正规的婚宴喜庆中,自然少不了“三圆及第”。不过,这三种圆子,除了芋头圆子必不可少外,其它的如鱼圆、肉圆、萝卜圆、蓑衣圆都可以,自由搭配。芋圆,取“遇缘”之谐音,也是为了讨个“口彩”。
翻开黄梅旧志《选举表》,可知黄梅历代进士中荣登“三鼎甲”的仅两位:陈经,元泰定四年丁卯科榜眼;帅承瀛,清嘉庆元年丙辰科探花。黄梅历代解元也是屈指可数,虽然解元不一定能高中进士,但中解元要比中进士的机会率小的多。据我所知的仅七位:许念二,元大德三年己亥科解元;商瑜,明宣德十年乙卯科解元;宋敏求,康熙十七年戊午科解元;蒋方熙,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科解元;赵磊,嘉庆二十三年戊寅恩科解元;黄经塾,道光二年壬午科解元;石振鋆,光绪十一年乙酉科解元。考中解元虽然不易,而令人称奇的是,这七位解元中,也只有宋敏求、石振鋆后来考中了进士。可见,“三元及第”有多难!
话说回来,我们现在有时候出去看到的一些博物馆馆藏旧物或者民间藏品,比如宗谱志书、民间年画、挑花刺绣等,很多都融入了 “三元及第”等传统文化元素,还有一些精致的花钱、铜器上也会镂刻着“三元及第”等字样或图案,其实也都是人们为了表达对读书子弟的一种美好期盼。
作者简介:商宏志,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县书法协会秘书长,人文地名民俗历史研究者。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