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员工做不好是谁的责任(员工做不好如何处理)

导语:员工不作为,有时候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你安排工作的方式不对

作者|重燃石 编辑|彼崖边上

不少管理者认为,只要把任务落实到个人,员工就会因责无旁贷而想尽办法把任务完成。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假如领导安排的工作是员工并不擅长、或并不喜欢的,员工会很反感。比如:

安排行政专员在食用完员工餐后,清洗所有餐具;安排出纳去购买办公用品、清洁用具;安排销售专员到仓库搬运公司产品;安排人事专员制定一套完整的薪酬体系;……

对管理者而言,安排这些工作都是合理的:行政专员就需要做后勤的工作,清洗餐具当然是其中之一;出纳是管钱的岗位,购买物品理所应当;销售专员的工作是售卖产品,那么搬运产品理应属于分内工作……

在我看来,上述说辞勉强可以称为“合理”,但这些理由难免“不合情”。试想,有多少位员工愿意做“清洗餐具”这份工作?出纳虽然是管钱的部门,但“购买办公用品”这件事,不是由行政专员去做更合适吗?有多少位销售专员总甘愿为公司搬运产品?如果人事专员能够制定一套薪酬体系的话,他还能称为“专员”吗?

对于这些令人生厌但并非无法完成的工作,如果领导只是偶尔安排,员工还是能应对压力,坚持完成工作。但倘若长期如此,员工就会因积怨而引发以下行为:

1、找理由推辞。

员工为了逃避此类工作,他们会想出各种理由推脱:

比较委婉的员工会说:“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然后给你列举出一大堆他需要完成的工作,以证明自己确实很忙。

比较直接的员工会说:“我不喜欢这项任务,在面试的时候你们并没有和我说过我的工作还包含有这项任务。”

2、无法推脱任务时,员工会勉为其难地完成。

有些领导并不重视员工的苦衷,还批评员工“找借口、不作为”。员工为了避免遭到惩罚,就会敷衍了事,最后得到的结果领导并不满意。员工会说:“你不是叫我洗碗吗?我已经洗了。我在家从不洗碗,怎么知道干净和不干净的标准?再说了,你只叫我洗碗,又没要求我把碗筷放在指定地方,我就放在洗碗池里了。”

而且,当员工未能完成本职工作时,也会拿这些事情作为挡箭牌:“我也想达成销售业绩,但你经常叫我去仓库搬东西,我哪有时间去成交客户?”

这时候,你还能做什么呢?如果批评员工的话,员工就会觉得:“我做得不好,你也骂了我,我们扯平了。”如果不批评,员工也会认为:“原来做成这样也能过关?看来以后的工作也没必要这么上心。”

请问,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有些管理者认为,安排员工去做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事情,对员工是一种磨练。他们相信,当员工的能力越来越高后,会感谢他当初的严苛。

然而事实是,员工并不会因此而感谢你,他们会觉得这些能力是被自己激发出来的。而且,当他们能力获得提升后,不但不会继续为公司效力,还会尽快寻找更舒适的平台,远离这个“乌烟瘴气”的地方。要知道,没有人甘愿留在一个痛苦的环境中工作。

因此,真正优秀的领导,不会随意的给员工安排这样的工作,而是善于发现员工的长项和喜好,并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也就是俗话说的“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员工能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下工作。 想想看,员工幸福指数变高了,他还有离职的倾向吗?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了解到员工是否喜欢、擅长做一项任务呢?在此我分享3点建议:

1、善于倾听。

不难发现,越没有能力的领导者,就越没有倾听能力。当员工提出意见时,他们通常会打断员工:

你是领导还是我是领导?我叫你做你就做,哪来那么多意见?你去做就好了,别说那些没用的。公司就你意见最多,你为什么不学学其他同事?做员工就要“少说话,多做事”,明白吗?……

经常运用这些说辞的领导,员工都不会再提建议。因为员工会认为,提的意见不会被采纳,而且还会被批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就会造成,员工的创造性思维会越来越低,有能力的人也会越来越少。因为能力强的人都会选择离职,去一家能够听取他建议的企业,而留下来的员工,大多数只会得过且过。一个没有人才的企业,你认为能存活多久呢?

反之,优秀的管理者都有倾听的能力。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倾听,才能知晓员工的真正想法和需求。只有了解到员工的真实感受,才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2、不要着急提供建议。

当员工遇到困难,向领导请教时,不少领导总是习惯性的给出各种建议。他们认为自己有过类似的处理经验,知道该如何解决,就对着员工滔滔不绝,指导员工该如何做。

这种做法,也会扼杀员工的创造性。想想看,假如员工有自己的解决方案,但你给出自己的方案后,他还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吗?假如他的解决方案比你的更好,你不是损失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吗?即使员工并没有解决方案,我们也别急着提供建议,因为这会给员工造成依赖,以后一遇到事情就会找你,长期如此,他不会有任何成长,你也会越来越辛苦。

比较好的方法是,领导应该先询问:“你觉得应该如何做会比较好?”这会触发员工的思考,如果他提的建议能够被采纳,他会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会认为这是自己想出来的;哪怕他的建议并不成熟,你也可以帮他分析其中的漏洞,再给出更完善的建议,这也会给他提供一次学习的机会。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直接给出建议,员工会觉得这是“命令”;员工提出建议后我们再做分析,他们就会认为是“指导”。想想看,员工究竟是更喜欢“下命令”的领导,还是更喜欢“给指导”的领导呢?

3、适当放权。

很多领导特别担心员工犯错,所以希望把员工牢牢框住,为此列举出许多条例,不断叮嘱员工“注重细节”、“注重流程”。如果你的企业是生产行业,我认同这样的做法。因为生产产品必须要层层把关,一个流程出错就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如果你的企业是服务行业,这种模式只会造成员工压抑。要知道,没有一位员工甘愿被束缚。这种做法,无疑是把员工当成工具,潜台词是“我不需要你有任何思想,你只需要按照我的标准去做就行”。这会扼杀员工的长项。而且以这种方式管理,领导会很辛苦,因为每天都需要督促员工;员工也很痛苦,因为每天都要重复性的做一套流程,而且最重要的是,完全遵循这套流程,也不确定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长期在这种高压状态下工作,有多少位员工能受得了呢?

比较好的做法,是懂得信任员工,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过程为导向。只要员工最后给出的结果能达到你的预期要求,就足够了。具体要如何做,不需要管得太严。这样,员工就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幸福指数也会提高。

还有,千万不要妄想员工不犯错。只要执行一件事,就一定会有犯错的风险。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避免员工犯错,而是先衡量这件事犯错后会造成多大的后果,如果这个后果在可弥补范围内,就大胆让员工去做,相信员工能做好,员工也会因此而提升自己的使命感。哪怕在执行的过程中确实出错了,我们也不要指责员工,而是共同去解决问题。因为,为员工解决困难,就是管理者存在的意义。


鼓励员工去做他们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这种行为并不值得自豪。成为一个富有成效的激励者固然是一项出色的能力,但优秀的管理者并不是简单地鼓励员工不断去完成令人生厌、难以完成和枯燥无聊的工作,他们更善于帮助员工想办法缓解工作中的厌恶,简化工作中的难题,消减工作中的无聊,以此来促进员工的成长,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从而更积极地为公司创造效益。

你可以扪心自问:你是更喜欢做不擅长的事,还是更乐于做得心应手的事呢?

-End-

作者简介:重燃石,多年中小型企业高层管理,擅长向上管理、企业机制的构建、企业内部管理。关注我,和你分享职场小技巧,让你在职场中少走弯路。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茹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