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曹县的黄河故道在哪里(曹县的黄河故道有多长)

导语:曹县的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自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五百年间,黄河在山东省曹县形成三条黄故河道,影响较大的有南宋故道、明清故道和贾鲁故道。

南宋(宋金)黄河故道

金大定八年(1168年),黄河自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决口,夺淮入海。 黄河主河道流经曹县城北、单县南部入淮河。

金大定八年(1168年),黄河决口李固渡(滑县西南),黄河第十三次大徙,经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夺淮入海。

《金史·河渠志》记:“六月,河决李固渡,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黄河主溜沿今东明南、定陶与曹县边界至安仁集东南流。

贾鲁故道

元至正四年(1344年),河决曹州白茅堤,贾鲁治河时疏浚的黄河河道。故道起自黄陵冈(兰考东北),东经山东曹县西南、商丘北、砀山因河道“岸阔底深”,被誉称为“铜帮铁底”。明代前期为黄河下游河道的一段,嘉靖以后,曹县以下河道淤废。

元至正四年(1344年),曹县白茅堤(曹县西南)决口。这是黄河第十七次大徙。《元史·河渠志》载:“五 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涨,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溃水主流由曹县东北流至今梁山县安山,而后入大清河归海。

这次黄河决口流经7年,到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才由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贾鲁堵塞白茅口,并立碑刻。碑文《至正河防记》记述了这次治理黄河经过。

南宋故道,贾鲁故道,明清故道

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鲁河”。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 淮。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一、夺颍入淮(大黄河)。二、贾鲁河(小黄河)。 三、夺涡入淮。 四、夺濉入淮。五、 由曹县、沛县入运河。六、 曹县、鱼台入运河。

明清(咸丰)黄河故道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北徙后,在曹县南部留下的一条宽700~1500米,东西长47.7公里的废旧河道,或称咸丰故道。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曹县新集决口。这是黄河第二十四次大徙。《明史·河渠志》记述这次决口后河势特乱,分流达十一支多,溃水向东北经单县段家口分为六股:“曰大溜沟、小溜沟、秦沟、浊河、胭脂沟、飞云桥,俱由运河至徐洪。”[1]

乱流的结果,使曹县新集至小浮桥250里一段故道淤塞,在曹县、单县、砀山、徐州一带“河忽东忽西、靡有定向”。经潘季驯等人治理后,散乱的河道才归一,河患也减轻。明末河道流路,系由仪封、考城间流入菏泽区内曹县、单县南部,以下经砀山、徐州夺淮入海。

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结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海。即形成今曹县、单县南部黄河古道,河道称咸丰故道,宽700~1500米,故道滩区东西长40公里,有邵庄、朱洪庙、梁堤头、南李集、仵楼等乡镇。

清咸丰五年到建国前,近百年间,黄河故道基本上是废河。每逢旱季,河床及两岸滩地干裂;雨季则往往是河水漫溢,泛滥成灾,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决堤治理

黄河故道

据《明实录》、《明史·河渠志》等资料统计,明代山东菏泽境内共发生黄河水灾28次,其中有23次是发生在 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且黄河的决溢地点主要集中在曹县、单县一带,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东明、菏泽、郓城夺大清河入渤海。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河决曹州双河口,入鱼台。是年,河决东明响子口(东明县西南20里),漫东明、曹州,淹死人、畜,坏官民房屋不可胜计,遂迁治于安陵(今菏泽市安陵集)。次年复决,复迁治于盘石镇(今曹县城区)。

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河决开封及金龙口,入张秋运河,又决埽头五所入沁。“南决者,自中牟杨桥至祥符界析为二支:一经尉氏等县,合颍水,下涂山,入于淮;一经通许等县,入涡河,下荆山,入于淮。又一支自归德州通凤阳之亳县,亦合涡河入于淮。北决者,自原武经阳武、祥符、封丘、兰阳、仪封、考城,其一支决入金龙等口,至山东曹州,冲入张秋漕河。

明弘治七年(1494年)五月,朝廷命刘大夏治河,经过查勘,采取了遏制北流、分水南下入淮的政策。“其中疏通仪封黄陵冈南贾鲁旧河四十余里,由曹县出徐州,遏制住水势。刘大夏在疏浚南岸支河、筑塞张秋决口之后,为遏制北流,在黄河北岸修筑了长达数百里的长堤,起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曹县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名“太行堤”。筑起了阻挡黄河北流的屏障。

清咸丰五年(1855),兰阳铜瓦厢决口。铜瓦厢决口改道,结束了黄河数百年夺淮入海的局面,溃水由封丘、兰仪(兰考境)、考城(兰考境)、长垣东下,漫淹菏泽全区,至张秋横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北面有金堤屏障,南面无堤防挡水,在菏泽区内漫流20年,南北流动百余里,菏泽境内成了黄泛区。

至此,由弘治七年(1494年)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兰阳铜瓦厢,黄河下游河道基本稳定,即黄河由兰阳、考城入山东境,经曹县、单县入徐州境,由徐州、宿迁至淮安清口入淮河。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注重改造和治理黄河故道。在此植树造林,护堤固沙,修建了太行堤水库、仲堤圈水库、戴老家水库等水库,基本做到涝能排、旱能抗的局面,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万亩荷塘戴老家段

界牌集水库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迪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