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南北分界带分布图(南北分界带东宽西窄原因)

导语:中国南北分界带

一提到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大家都会想到著名的“秦岭-淮河”一线。一条山脉,名曰“秦岭”,巍峨连绵,横亘东西。一条大河,名曰“淮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这一山一水,共同分出了中国的南北方。秦岭淮河以南为南方,以北为北方。

这种划分方法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年,这种划分方式早已深入人心,可是这种说法是完全科学的吗?

秦岭—淮河一线历来是我国公认的南北方自然分界。可是,真的有一条“线”划分了中国南北方吗?

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实际上首先是气候分界线。就热量带说是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在水分区划中则是北方干旱、半湿润气候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在雨旱季节类型区划中则是北方春旱、夏雨气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气候的分界。

然而,这个过渡和变化是通过相当宽的一个带来完成的。在淮河两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宽,并看不出气候、农业、自然景观等方面有什么变化。实际上,由于淮河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区,南北冷暖气流畅通无阻,确实也不可能产生一条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线来。

至于秦岭,冬季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因而在岭北为典型暖温带情况下使岭南成为典型亚热带(能生长同纬度淮河两岸不能生长的柑橘等亚热带指标植物)。就是说南北差异更明显,但是,秦岭分界也并非一条线。因为秦岭南坡约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亚热带,而秦岭山脉两坡千米等高线间的宽度,也就是分界带的宽度也大约有90-110公里。

所以,粗略的在中国的秦岭淮河画一条线,是对科学严谨性的不尊重,那么,究竟是谁提出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的呢?本人遍查资料得知,中国地学会会长张相文在1924年发表的《佛学地理志》中,就明确提到了秦岭—淮河分中国为南北。

一百年前,中国地学会在天津成立了。这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会长张相文不仅是一位地理学的大家,更是一位写文章的高手。他写的地理著作,痛快淋漓,音韵铿锵。他在1901年发表的《初等地理教科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是我国地理教科书的首创,发行达200多万。他撰写的《地文学》、《新撰地文学》、《地质学教科书》风靡一时。

我在张相文的文集《南园丛稿》中找到了《佛学地理志》一文。张先生在其中对中国进行了如下描述:他首先把中国分成六大部。对这六部他是这样写的:“曰本部、曰蒙古、曰满洲、曰新疆、曰西藏、曰青海。本部之地,或称禹域,亦曰汉土。……就自然形势,分南北中三带述之。北带,即黄河流域。南凭北岭、淮水……”

说到淮河,他说:“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之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这里已经明确说出淮河为南北之界线。说明张先生早在1924年就用秦岭淮河来给中国分南北了。根据后面的描述而知张先生文中的北岭就是今日之秦岭(看来那时人们还没有把那片山地通称为秦岭),为什么称之为北岭,可能是为了与南方的南岭相对。

囿于时代的局限,张相文先生提出的南北分界线到今天看来不是特别的科学和严谨,尤其是把淮河作为秦岭的延伸,更是一种机械的教条主义,但是张先生能在一百年前就有这样的认识实属可贵。

科学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拘泥于过去的研究成果,而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正如牛顿曾经讲的一句话: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