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居地或原籍是什么意思(祖居地什么意思)
导语:问祖求源——祖居地观念对于宋人籍贯记载之影响
在中国传统史传系统之中,通常将某人籍贯附于姓名之后,于本传篇首交代清楚,并固定为这一经典叙述模式。然而,此处并非能够完全等同于居住地,某些甚至与传主生平活动轨迹并无联系,这类情况在正史中时有出现,屡见不鲜。造成这一现象原因包括姓氏郡望、所置产业等等,而籍贯从祖辈所居这一观念亦对于史传记载产生重要影响。
下面便以宋人姚兕为例,来探讨祖居地观念对于籍贯记载影响。
(家族祠堂 常作为凝聚宗族重要场所)
姚兕,属于将门世家,于神宗、哲宗两朝活跃于宋、夏疆域接壤之处,屡立战功,官至通州团练使,《宋史》卷三百四十九有传。其本传首句即记载然而,之地未详,后世对于其多有争议,主要观点包括如下两类:
①雅德修、汪本直《<山西志>辑要》将其归入卷六 右玉县 人物,未详其本;
②张波《北宋武将姚兕姚麟研究》中提出,即德顺军为泛指,五原为详指,前者包含后者,该说亦未详所本。关于其为何谈及德顺军暂置于后文论述。五原属今宁夏固原地区当本清常星景等所编纂《隆德县志》,然而其说亦未详所出。
按,此两说皆误,姚兕本传所记籍贯地实在陕西定边。
先辨第一说。据史为乐《历史地名大辞典》,西汉元朔二年(前127)曾置五原县为五原郡治,其址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堡子湾古城(一说今包头市西哈德门沟口古城堡)。右玉属汉五原郡,然其与郡治五原县相隔遥远,无法冠以之名;其地时为辽云中县而不受宋管辖,且不与夏境邻壤,无法解释姚家世代警戍西陲之事实。
再辨第二说。《隆德县志》确有关于姚兕墓址记载,并将其作为判断姚兕籍贯之标志。《隆德县志》卷二 河渠(堡墩铺古迹附)载,又于卷二 人物《姚兕传》(比照《宋史》姚传,《隆德县志》中《姚兕传》添入姚贵部分,见下文)后附论然而德胜县地宋置羊隆牧城属德顺军;查德胜沿革亦未尝有五原之称,故五原又不为其郡号。故姚兕墓只可解释姚氏居址,而不能够与其籍贯混淆为一谈。
包伟民,魏峰《宋人籍贯观念论述》一文指出,
而祖居地观念形成则与社会动荡所造成多批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姚兕本传中之表述亦当由此角度看待。现将姚兕及其父祖籍贯记载共无条列于下:
①《宋史》卷三百四十九《姚兕传》: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四 神宗 熙宁三年:
③苏颂《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
④王称《东都事略》卷一百四《姚兕传》:
⑤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宋夏双方常于犬牙交错处修筑堡寨,至今陕甘宁多有遗留)
五则关于姚兕及其父祖籍贯记载史料可分为二类,前三条记为五原人,后三条记其为德顺军(陇干城)人。前两则史料不妨将其视作处于《国史》系统,其主要依据为行状等材料,其中籍贯记载体现姚兕等意志;据苏颂《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第三则材料创作背景为,则其所掌握姚氏之资料均来自姚麟反映,亦代表姚氏之自我认知;而后两则材料中,《东都事略》为王称独断之书,材料多访求自古老、遗文等,而《老学庵笔记》则多搜集陆游入蜀时所闻之言,代表他者对于姚氏之认识。
对该现象合理解释当为姚氏实属德顺军(陇干城),又不知因何故自视属五原。据史为乐《历史地名大辞典》,庆历三年(1043)置德顺军,治陇干城(今宁夏隆德);又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引《文献通考》卷322盐州条,五原为盐州州治,。
需要特别指出,宋人以小宗世系法确认亲属服纪,而自高祖以降,历经四代迁徙他处则可算改变籍贯所在,而部分注重此道宗族更会于迁徙后百年间不变更籍贯。因此,在读史之时需要特别注意对于人物籍贯记载,不能简单将其与传主实际活动轨迹混淆为一谈。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