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价值体现在何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文)

导语:探寻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契合点

《大学》开篇即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着开启民智、教化民德的重要使命,现代大学更是延续了早期大学的这一重要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完美道德人格的重任。

此外,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其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亦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大学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在此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很可能会对大学生今后的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多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并未完全定型,加之社会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流道德理念和原则的强烈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出现有损社会道德文明的行为,甚至引起大学生道德滑坡。

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粹,王阳明心学思想中蕴含着大量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始终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放在首要地位,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价值,尤其是他基于“心即理”的本体论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以及由此衍生的对于道德教育目标、原则、方法和评价标准的重要理论,可谓是解决当前大学生道德实践中知行不一问题的一剂良药。

“知行合一”思想是王阳明针对当时世人崇尚程朱理学的“知先行后”说所造成的知行脱节的现实状况所提出的系统的知行学说,其探讨的恰是“知”和“行”在个人道德修养层面的关系问题。

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下,扎根中国传统经典思想,深入挖掘并吸取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德育价值并用以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问题使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改善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的现状迫在眉睫,研究从学校和家庭两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使大学生知行不一的现状有所改观。

(一)学校层面

高校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很大程度上由于高校德育的现存问题而造成,因此,高校应努力深化道德教育改革,同时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1. 细化德育目标,回归良知教育

德育工作者应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既有的观念和认知确定和设立道德教育目标,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实现和达成这些目标,最后以道德教育目标为标准对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进行评价。

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和设定应该从大学生自身成长需求出发,兼顾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遵循道德品行形成的一般规律,具备可行性和现实性。

反观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往往以培养学生远大理想信念、肩负时代使命等为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并忽略学生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目标宏伟绚丽但可行性却值得怀疑。

对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来说,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应该在兼顾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奋斗目标的同时,立足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求。

从人性本真的状态出发,回归良知教育,同时还应兼顾大学生道德教育现存问题及其深层原因,从“良知”本身及问题的根源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2. 优化德育原则,尊重道德主体

道德教育原则是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为确保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道德教育规律性的直观反映,也是对道德教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概括。

在长期的道德教育进程中,我国德育工作者总结出一系列的德育原则,如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等。

但是这些原则实施的如何,还是一个有待考证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主要是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内容依然是教材中枯燥的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依然沿袭传统的说教灌输模式,开课方式则是大规模的公共基础课。

无论是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还是在道德教育方法和开课方式上,都未能体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而道德教育知行统一的本质则要求大学生必须在道德教育中居于主体性地位。

在王阳明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他非常注重践行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原则,同时也特别强调道德主体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王阳明的道德教育理论,还是在其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王阳明都非常注重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育目标上,立足学生道德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道德情感需求,回归学生内在道德品格的完善。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开展师生交流互动和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在开课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小班化教学,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

(二)家庭层面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情感优势和信任优势;同时,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改善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的问题,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1. 转变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家长首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虽然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小父母长辈便对其呵护有加,使其养成任性、自我等坏毛病,但是作为家长应该清晰认识到: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反倒有害无利。

此外,很多父母认为子女一旦进入大学,家庭教育的使命就算完成,因此对子女疏于管教,殊不知道德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才能顺利进行。

同时,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和学校一样“重智育轻德育”,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忽视孩子道德习惯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不仅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极易使其形成功利主义思想和攀比思想。

因此,家长首先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重视孩子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多关注孩子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

另一方面,父母的道德素养会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给子女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对子女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时刻注意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

当前部分家长在道德认知方面存在偏差,比如,有些家长时常教导子女要出人头地,将来找份好工作或者当大官挣大钱,父母要求子女好好学习、追求上进的行为本无可厚非。

但是这种过分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的观念与当前道德教育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相背离,进而作出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因此,父母道德素养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影响。

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导师,父母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还应该主动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提升自我道德认知和道德素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子女的道德教育。

2. 净化教育环境,树立良好榜样

王阳明非常重视环境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作用,他反对离开具体事物和具体环境空谈道德之学。而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环节的家庭教育,同样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和谐的氛围。

家长应注意自身在子女成长各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尽量避免家庭冲突的发生,但是和谐并不代表没有冲突和矛盾,而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理解。

若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包容,冲突就会升级,矛盾也将激化,不仅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使其缺乏责任感和信任感,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子女人格上的障碍,如抑郁、孤僻、暴躁易怒等。

因此,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样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