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深根固柢的意思(深根固柢传薪火博客)

导语:正解老子||《道德经》第59章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经文】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夫唯啬,是谓早服③。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④;无不克则莫之其极⑤;莫之其极,可以有国⑥。有国之母⑦,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dǐ)⑧,长生久视⑨之道。

【考注】①治人事天:治理国家。统治者自称“天子”,“事天”即侍奉上天,意思仍然是统治。②啬:节省、节俭,爱而不尽用,即自我节制。③早服:早早顺应常道。服,顺从,如第21章“惟道是从”。④克:能够、胜任,如克勤克俭。⑤莫之其极:没有上限,意思是力量无穷。⑥可以有国:按全段句式,疑应为“可以有国之母”。⑦有国之母:保国的根本。有,保有;母,根本,同第52章“复守其母”,这里指顺应“道”和“德”。⑧深根固柢:把根扎深扎牢。柢,树木的根。⑨视:治理,处理。如天子视朝,又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视事。”

【考译】治理人、事奉天,没有比“无为”更重要的了。只有“无为”才是服从常道。

服从“道”、顺应“道”进行治理,就是重视积累德行和禀赋;注重积累德行与禀赋,则没有什么使命不能承担了;任何使命都可以承担,没有人能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力量大到没有极限,就可以拥有封国,成为人君。

掌握了治国的这一根本原则,就能保证国祚长久。这就是根深蒂固,国运长久的道理。

【导读】本章老子强调节制、“无为”乃治国的根本原则。

【辨析】老子开宗明义:“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字最为难解,也是今古争议之处。

王弼认为,“啬”通“穑”,老子是以农事喻治国。农事要尊重作物生长规律,治国也要尊重执政规律。但如果是以农事作比,“莫”字就多余了。

以韩非子、苏辙为代表,认为“啬”指节俭、少费。《韩非子·解老》:“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谓之啬。”苏辙《老子解》:“夫啬者,有而不用者也。”《康熙字典》也注为“有余不尽用。”

韩非子说:“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他认为“啬”是指节省精神、节省智思,不劳神。

苏辙说:“凡物方则割,廉则刿,直则肆,光则耀。唯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谓啬也。”他认为,“啬”是要求圣人功力不尽显、本领省着用。他还说:“彼世之小人,有尺寸之柄而轻用之”,只有小人才轻易显尽本事,穷尽所有手段。

通观全篇,我认为韩非子、苏辙更接近老子本意,即“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归无为”之意。综合二位先贤并联系其他各章,我认为老子的“啬”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生活节制,即节财节物,不奢靡,如第12章“圣人为腹不为目”;二是慎用威权,省民力,不扰民,如第48章“取天下常以无事”;三是节省精神和智思,少用智,轻劳神,如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此三者,概言之就是用慈、用俭、怀柔,本质还是“无为”,前两者是行为上、实践上的“无为”,第三者是主观意识上的“无为”,是更深层次的“无为”。

如此,这句话应翻译为:治理人、事奉天,没有比“无为”更重要的了。

“夫唯啬,是谓早服。”

只有“无为”才是早早服从常道。“早服”就是早早服从,“服”是心服,服从什么?当然是“道”了。如王弼说:“早服,常也。”老子为什么又加一“早”字呢?韩非子解道:“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服从于道理,以称蚤服。”可见,这里的“早”有“先见”“预见”之义。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结合前边译文,老子的这番推理可以简化为:啬(怀柔无为)——服从道——重积德——无不克——力量无限——拥有封国,成为人君——抱守“无为”之道——国运长久。

这个传导路径的重点是“服从道——重积德”和“抱守“无为”之道——国运长久”,而理解难点在“服从道——重积德”,请结合前文“啬”的三层含义来理解。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这个就是根深蒂固,国运长久的道理。久视,长久视事,即长久执国理政。

本文内容由小心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