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浅谈明朝封爵制度的发展(浅谈明朝封爵制度论文)

导语:浅谈明朝封爵制度

爵位,中国古代帝王对血亲及功臣授予的一种称号,关于中国爵位制度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经历春秋战国至秦朝发展为成熟的二十等爵;汉增设王爵;后经历三国魏晋南北朝动乱时期基本形成了“王”、“公”、“侯”、“伯”、“子”、“男”这一爵位体系。

明朝的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及功臣外戚爵位两种

一、宗室爵位

明朝宗室爵位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皇子封亲王,分封全国各地,如亲王,晋王燕王等;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王世孙。

亲王其余诸子年十岁,则全部封为郡王;如晋国宁化郡王,就是山西宁化府醋,

郡王嫡长子为王长子;嫡长孙则授王长孙;冠服均视二品;

郡王其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其余诸孙授辅国将军

郡王曾孙均授奉国将军,

郡王四世孙均授镇国中尉;

郡王五世孙均授辅国中尉,

六世以下皆授奉国中尉,不再降爵.从六品

宗室不得经商,考取功名

二、功臣外戚爵位

明初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后革“子”、“男”,只保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洪武年间先后有两次大规模分封,分别是洪武三年的六公二十八爵位、洪武十二年的十二侯爵。

结语

明朝的封爵制度与历朝历代一样,都是犒赏群臣,维护统治的需要。但其在宗室爵位分封上可谓简单粗暴:“一子承袭,余子降等”。此制度也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以至于出现“举国之力无以赡养宗族”,这种制度只会导致宗族成员越来越多,以至于国家财政都被拖垮。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