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米芾蜀素帖技法--偏旁部首(米芾《蜀素帖》的特点)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米芾《蜀素帖》的偏旁处理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米芾蜀素帖技法--偏旁部首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米芾蜀素帖技法--偏旁部首(米芾《蜀素帖》的特点)

一、单人旁

撇画从重到轻,带有明显的弧度变化, 或中间往下凹两头微微翘起,或两头略有向下之势,整个撇画浑厚饱满。

只有“何”“仕”字的撇画是从轻到重。

竖画从细到粗,或垂直或往左右倾斜,收笔处略微挑起指向下一笔的起笔处。

二、提手旁

横画皆笔势往上,或切锋入笔或露锋入笔,或重入轻收或轻入重收,竖画或借势藏锋或切锋入笔。钩画和挑画时而牵丝,相连行云流水,时而重新起笔蓄势而发。

只有“舍”字横画笔势往下倾斜。

“握”字左边提手旁 比右边部分稍大,一反偏旁较小的常规。

三、三点水旁

可分为远抛和内移两种,“深”字的三点水行笔较轻,第一笔点画后往远处位移呈抛物线形态,后引带点提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三点水的外抛加上“冖”的上移以及其余笔画的收紧。

“江”字的三点水干净利落,第一点相对静止,点和提牵丝连带,整体呈现为稍往左移的一条直线。而“波”字三点水整体加重,与“江”的三点水形成强 烈对比,但“波”字第一笔点画故意写轻使其承前启后,过渡自然。

“湖”字三点水极为奇妙。

四、绞丝旁

绞丝旁的提笔简练成笔画中的牵丝甚至不写。连笔时,要有适当的流动感,避免含糊犹豫, 绞丝旁大多以圆笔为主。

整个绞丝旁或往左斜或垂直,空间分布疏密有致,最有特色的是米芾偏爱在第一笔处做出粗细变化,使得整个偏旁粗细变化明显。例如“绛”的绞丝旁的粗细呈从上到下 由细到粗的渐变形态。

五、言字旁

两种,一种写“言”,一 种简写成“讠”。写成“言”的偏旁,点往右靠, 总体往右倾斜,三横距离不一,粗细不同,特别要注意的是横画的长短和粗细的细微变化以及横画之间的留白变化。

写成“讠”的偏旁,根据字形要求写长或写扁, 第一笔点画往右靠且收笔时指向横画,一笔而就,爽快利落, 钩画要指向下一笔画以增加字的连贯性。

六、示字旁

两种,一种简化处理, 一种非简化。

简化处理的示字旁偏长,整体偏细, 体现字形轻盈无比。非简化处理的示字旁偏扁,整体偏粗,上部空间较大,下部空间较小,呈上宽下窄之势。示字旁的第一笔点画都靠右在转折的上 方,折笔为方折。

七、走之底

第一笔点形态不一,末处指向下一笔,笔断意连;第二笔横折折撇可简化,也可按照常规写就,整体往右稍斜。

最后一笔大多数笔势往上,呈左低右高之态。捺画时而一波三折,捺脚自然带出;时而爽利一笔,由重到轻。“远” 字的点和横折折撇连为一笔,由侧锋切入逐渐变细, 最后收笔处未带捺脚,尽显拙朴。

八、草字头

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笔顺为竖、横、竖、横, 左低右高,顾盼呼应,大多比较厚重,注意第一笔切锋入笔的扭动。

另一种为两点+横,大多对两点进行夸张处理,大多比较开张。

九、宝盖头

宝盖头第一笔竖点往下,折笔后横往上提起并变细。“守”字的宝盖头横画与下“寸”部横画方向角度不同,避免两横平行,点直接与钩画重合,是米芾的经典写法。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米芾《蜀素帖》的偏旁处理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