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九零鲍氏怎么样(鲍大爷是谁)

导语:民间传说 ‖一、 豁达的鲍老爷——《九十九条金草命》(连载)

彭战获

提起佛孔寺,人们并不陌生,它就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东部马元乡佛孔村的金鼎山下。山崖上,有多尊北魏石窟造像,错落有致,栩栩如生,可与麦积山、法镜寺、八峰崖石窟艺术媲美;山脚开凿尤深,殿宇依次而建,颇为壮观,尤其“龙泉”之水盈而不溢、奇效非凡,更让人们叹为观止。当地民风淳朴,笃信佛教,崇善尚文,每年三月十五在这里定期举办庙会,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好戏连台,异场热闹。

佛孔寺修建年代久远,院中一棵斜卧古柏前建有一座龙神庙,一年四季香火不绝,格外引人注目。此庙建于何年?无碑文记载,也无史料佐证,但民心所向,推崇至极,虔诚有加,众口皆碑,其实是源自于一个真实感人的传说—

早年间,这里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特殊的赤岩地貌中,依河谷开阔地带散居着几处村落。此起彼伏,无休止的战乱,再加上多发的虫、涝、旱灾,人民往来迁徙,择地而居,南腔北调,比较繁杂。但一些山民们在这恶劣的地理环境中,团结互助,与自然无休止地抗争着,养成了大山一样的秉性,顽强地繁衍生息了下来。

沿佛孔村逆流而上,数里之外有个村落,村民多为鲍姓,背山而居,面临大河,故名鲍河村。村里有一鲍上户,家族兴旺,家业颇大,在当地很有威望。起先,祖上是个放养娃出身,后跟随外来商人到盐官贩卖牛羊骡马,渐渐开了窍,发了一点小财。再下来,子子孙孙惨淡经营,广置田地,家业像滚雪球似地越发越大,成了萝卜山下马元河一带响当当的一大富户。

鲍家掌柜真名叫啥,起初人们是晓得的,但都避讳着不愿意直呼其名,干脆以鲍上户称之,或呼其为鲍老爷。久而久之,连真名字号也很少有人知道了。

别误以为鲍河穷山恶水,可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这里虽处深山,仅靠耕种生存,其艰辛可想而知,但位于礼县、西和、天水、徽县和成县的交界地带,人们的观念时时受到外界影响,也在不停的改变着。他们农兼商,扬长避短,互帮互助走出了一条条发家之路,惹得周边人刮目相看。后来,为图吉利,将上游美其名为富家沟。

人一旦有了,大多数是为富不仁,可是鲍上户家例外。鲍老爷富甲一方,不是一夜暴富,而是经几辈子人辛勤努力的结果。他家牛羊满圈,骡马成群,佃户不少,可从来不昧着良心亏待下苦人。据说,他一生省吃俭用,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修桥铺路,做了不少善事,民间口碑甚好,都称其为大善人。尤其旱荒涝年,他将家中存粮相继赈灾借出,很少收取利租,来年还不起的,干脆白送;平日逢谁家婚嫁丧葬遇到困难,只要向他开口,总是有求必应。

鲍老爷人缘广,远近闻名。

过去,世道不太平,土匪打家劫舍吃大户,司空见惯,有的人家躲藏不及,往往被一再拷票,家财洗劫一空。鲍上户因有众乡亲齐心协力护院,小股土匪惧其势力怕吃亏,常常绕道远去。

有一年,盐官回回的马队翻越萝卜山来到鲍河,人喊马嘶,势不可挡,当时村民闻讯后,大多数都逃往山上的大小石窟里去了,唯独鲍上户一家没有躲。这石窟是天然形成的,位于石山半山腰,地势险绝,易守难攻,其作用跟各地村民修筑的山堡差不多,是用于避贼的。不是“富汉家跑不远”,而是鲍老爷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挺身而出,主动在山道上迎往了回回,请到自己家中盛情款待一顿,并将心比心,好言相劝,晓以利害。回回中有认识他的人,也有他早年生意上交识的几个朋友。那个小领头的,竟然是父亲曾经救助过的。回回是为财而来,但最看重友情,良心上自责,顿时消除了邪念,有的还和鲍老爷拜起了把兄弟。回回临走时,鲍老爷送他们粮食、牛羊和银钱,可他们什么都没要。

从此以后,马元河一带再没遭到回回的袭扰,老百姓安居乐业。

鲍老爷的豁达好善,赢得了地方多年的安宁。善良的村民,无不对其感恩戴德。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