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做人别太干净的句子(做人别太干净英语)

导语:做人,别太干净

儒家,不知道怎么的,越往后,就越走向了偏狭。

这就像,政策是好的,但是被用坏了。没有办法,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良莠不齐,一定会五颜六色。儒家文化,很多东西,要么被别有用心的人,断章取义,要么就是一知半解,误读了。

最厉害的一条,就是对忠、义,以及晋身通道的极端化,导致后世思想体系的单维,思考力的匮乏和批判能力的缺失。

这种思想统治,说到底,是对人多维度认知的阉割。

当然,也有一种是个体本身的秉性,比如鲍叔牙这样的,人格非常干净,非黑即白,容不得瑕疵的人,就属于另一个层面的思维的单维。

我们说的,做人,不能太干净,其实也是指的思维、好恶的单向性。这是有违道的,所谓“和其光,同其尘”,足够包容,才能更好地游刃天地间。

01

太干净,就像标准,实为有私利。

其实,这样的历史已经很长了,人们总是在寻求一种评价标准。好像没有一个鲜明的标准,人就会不踏实,觉得找不到位置。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然后,我们的文化中,就出现了很多标准,用来分类人的不同等级,不同水平,不同阵营。

仔细去看,就会发现,这些标准的出台、划定,都是在用极端单维的方式,引导你,强化你:在标准之内的,就获得好处,哪怕只是虚名,也是一种私利。而标准之外的,就逐渐被边缘化,直至被放逐。

因此,标准之下,实为利益分配法则。

一旦这个标准伤到了绝大部分人,那么,这个标准一定会反噬到它自己。

一个人如果太干净,好恶分明,是非坚决,其实也是给自己制定了一套待人标准。只是,这套标准,总是把自己抬得很高。

比如鲍叔牙,在管仲看来,就是太过干净,容不得别人犯错。别人犯点错误,就认定这个人不行,主观成见特别深。因此,当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是否可以接替他当宰相时,管仲就直接说,“不行。”因为他只与他认为好的人,优秀的人为伍。

说白了,太干净的人,标准过于鲜明,并以此标榜自己,缺乏包容度。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02

太干净,是智力结构有缺失,不懂变通之道。

这样的人,其实是占大多数的,也是特别有自己的主义的。只是,这个主义,大部分时候是迎合大众思维的。

比如,我们总说有些人得理不饶人。这个得理不饶人,有时候,是很可怕的。尤其当你和跟自己不在一个范畴的人,做争论,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是按照法律法规的等等,那么,危险也就不远了。

因为,不在一个范畴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诉求是不一样的,对这个世界规则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太干净的人,总是会按照自己的习得经验和认知,去判断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坚持的那一套,去对待各种人。然后,矛盾、危险就出现了。

这个其实就是“生活正确”与“道德正确”之论。

所谓选择“生活正确”,是在预判事情的利害关系后,如果自己坚持要得理,可能会带来祸事,那么,就该把事情的是非对错放下,就应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就像汉朝大将季布,项羽身死,他宁可仓皇逃生,也绝不死节,就是这个道理。季布大才,看清项羽后,认为不值得为这样的人殉身。为此,有人攻讦季布有违忠义。

而所谓道德正确,就是事情本身的是非对错。选择道德正确的人,在儒家文化的收拢式的灌输下,不乏其人,甚至认为以死换名,是一件壮怀激烈的事。只是,死后万事空啊。

03

有人问我,红尘是怎样的?

我说,要回去好多年,然后看长安马路上,车骑扬鞭而过,那惊起的尘土就是红尘了。只是,若从高处看来,那尘土却是灰暗的。

所谓红尘,是哪怕尘土飞扬,也要看到那花红柳绿的莺莺燕燕。世间本如此,如果一味要干净,那就只能出离尘世。

这么看来,老子的智慧,真的是无可比拟。就像佛家,也不是只渡好人。修为到了,智慧到了,就知道,佛家的入世,是既渡好人,也化坏人的。

《列子》说,“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召忽如季布一样,不一定非得为公子纠尽忠,但是,不得不死。这个不得不死后面,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像文天祥那样,是重于泰山。

因此,这仍然是一种权衡。

太干净的人,大概率,是会为项羽死节,于是轻于鸿毛。

本文内容由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