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佐这个是什么字(佐念什么字儿)

导语:一个“佐”字,道尽了司马光的良苦用心

高祖还乡这件事,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两本书都有记载,从细节比较来看,会很有意思。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还归,过沛①,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②,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③,复④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⑤,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⑥.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⑦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⑧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资治通鉴》是这样描写的:

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诸母、子弟佐酒,道旧故为笑乐。酒酣,上自为歌,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34;乐饮十余日,乃去。

同一件事情,《史记》和《资治通鉴》有着不同的描述:

刘邦还乡后,与沛县的父老乡亲饮酒,《史记》用了“纵酒”、“乐饮极欢”描述。而在《资治通鉴》中用了“佐酒”,两个字。《史记》中刘邦说“游子悲故乡”后还说“。”这句话在《资治通鉴》中被删除了。《史记》中,刘邦认为带的人太多,在沛县时间太长会给沛县带来负担,要离开,沛县父老挽留,又喝了三天,沛县全体老百姓去敬献牛羊的礼物。有丰县请求刘邦免除靡役,而刘邦因为丰县人过去反对过不想免除丰县,经过丰县的恳求,刘邦终于答应。在《资治通鉴》中,“乐饮十日,乃去”。

《资治通鉴》为什么这样写?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看司马光编制《资治通鉴》的目的是希望皇帝”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也就是给皇帝的参考教材,里面既有先进典型、也有反面典型。

汉高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个值得当朝皇帝学习的皇帝,是正面典型。总体来讲,《史记》记录的历史更生动,更具体、全面。好的、不好的都更加详实记录下来。

《资治通鉴》会有所取舍,对汉高祖不好的地方就去掉了,只保留了好的方面。道理很简单,我们学习一个先进时,我们的材料如何写?肯定是把这个人物的先进材料保留下来,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就不写了。《资治通鉴》的选取也是这个道理。

再来解释上面的3个问题:

1、汉高祖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到沛县的时候,还生着病,大家都知道,酒多伤身这个道理,生病更不能大喝,不能由着自己的性情来,“纵酒”就不合适。

2、人都对故乡有感情,死后魂归故乡,埋葬在故乡也无可非议。但是作为皇帝,没有是没有这个自由的,表达这个想法,也说明了皇帝身不由己,是消极的想法,应该舍去。

3、关于类似丰县免除徭役的事情,皇帝应该按照国家的法度,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定,所以司马光干脆删掉了这一段。

给我们的启示:

一件事情,要全面地去看,通过不同的维度去了解,去验证,才能全面地了解。每一篇文章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目的服务。同样,别人给我们展示的每一件东西、或者每一句话,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因此我们不要被我们看到的东西所迷惑,要多动脑筋,多思考现象背后的目的、规律,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假象迷惑。读书要对照着读,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

本文内容由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