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孩子爱偷东西错误的管教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吗(孩子爱偷东西怎么教育)

导语:孩子爱偷东西?错误的管教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孩子爱“偷”东西,怎么办?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虑。

前几天我和我家小宝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他们班上有个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总喜欢偷别人的东西回家。

尤其是同学的笔、橡皮、尺子,他都偷偷的带回家,一开始,同学们都不知道,只是以为东西被自己弄丢了。

后来有一次,一个同学看到了他直接偷别人桌子上的漫画,并直接放进自己抽屉,便跟他理论,但是没想到,他说他不是偷东西,而是自己喜欢并想要那个东西,就拿了,这有什么问题吗?

在生活中,孩子“偷”别人东西的这一行为并不少见,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分不清“偷”和“拿”的真正含义,只是以私自占有有目的,完全不计后果。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第一时间的做法很重要,这个时候的处理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别把孩子“偷”东西的行为

贴上“偷窃”的标签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出现偷东西行为是受到“紫格尼克效应”的影响。

“紫格尼克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提出的,所谓“紫格尼克效应”也就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企图,从而内心有一种动力驱使自己去完成某一个行为,比如解答一个谜语、读完一本书、获得一个心爱之物等。

后来,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又提出:

任何人都有满足自己需要的愿望,且来源于内心的动力会驱使自己完成某一个行为,同时,人们被唤起但并未得到满足的心理会产生一个“心理张力”,它会促使人们采取一些极端手段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正是这一效应在起作用。当孩子不理解“偷”的含义时,很容易把“偷”与“拿”混为一谈,以为我只是拿了东西,我只是想要那件东西,有何不可呢?

这个时候父母绝对不能使用“偷”这个字眼。

因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由于无知,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这和“偷窃”完全是两回事,我们不能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而是要主动去了解孩子“偷”行为背后的原因。

先了解孩子“偷”背后 的原因

“偷”这个词很容易让人与道德品质关联起来,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第一次“偷”东西的时候都会很震惊:我家孩子平时都很乖,怎么会做这种事情呢?我的孩子不会道德上有问题吧?

其实对于6-11岁的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是常见的,这并不是什么道德败坏的行为。父母只有先了解孩子偷东西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1、父母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想要得到某一件东西的时候,家长没有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没钱买东西,又经不住诱惑,便对别人的这件东西产生了占有欲,便偷偷去拿。

2、缺乏父母的关注,借此哗众取宠

孩子虽然小,却也知道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就要做一些可以引人注目的事情。“偷”东西就是孩子能做到可以吸引大家目光的事情。

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孩子便“偷”别人的东西,因为很少有父母可以无视这种事情的发生,通过父母情绪的变化以及对自己的训斥,孩子从中就得到了一种被关注的感觉。

3、父母过于放纵,孩子心中没有界限

孩子会出现“偷”这样的情况,与父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父母对于孩子很放纵,这就让孩子的心中没有了约束。

之前有个亲戚带孩子来我家做客,孩子很喜欢我家小宝的一个积木玩具,便直接把玩具装进自己的书包,要占为己有,父母不但不教育孩子,还在旁边帮腔,让小宝把玩具送给弟弟。

这种行为会助长孩子的不良风气,一开始孩子还会告知父母,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自顾自的这样做,因为在他们心里,父母一定会站在自己这边,因此有恃无恐,直至酿出大祸。

面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

父母要这样做

对于孩子的“偷”东西的行为,父母及时的做法很关键,大多数孩子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之后没有被好好教育。

孩子喜欢别人的东西这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让孩子压抑自己的需求,而是学会用积极的方法来引导:

1、让孩子明白“偷”是不对的

对于孩子的偷东西的行为,我们不能因为顾及自身的面子而采取百害而无一利的袒护、包庇做法。

当孩子看到父母包庇自己的错误时,便意识不到错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要告诉孩子偷别人的东西是件可耻的事,让孩子明白,用别人的东西需要征得别人的许可,否则就不能随便动用。

2、使孩子形成物品所有权的概念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提到:

儿童在刚出生时,是没有自我的,他与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

当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未经别人同意就将其据为己有时,父母要教育孩子:

“东西是属于别人的,你不能因为喜欢就随便拿走。如果非常想要,可以通过购买或以物换物的方式得到。未经他人允许,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拿走他人的物品。”

3、给孩子改正的机会

“偷”并不是十恶不赦的行为,家长们不要反应过激。有很多粗线条的父母,面对孩子“偷”,常常会大声的斥责孩子,让孩子下不来台,甚至有些父母在人前反复提起这件事,想要加深对孩子的教训,这样的做法都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容易让孩子自暴自弃。

孩子犯错了,父母可以好言相劝,帮助孩子改正,必要的时候主动给孩子台阶,让孩子自己反思,孩子得到了宽容和理解,才会真正愿意改正。

当孩子出现“偷”东西的行为,父母充满爱意的关切比谴责打骂更有温度,因为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点滴成长,都暗藏了父母的付出,如若父母的处理行为不当,则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只有父母做的好,孩子才能成长的好。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悦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