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家训是什么)

导语:什么是家训?从魏晋南北朝出发,谈家训是如何影响个人与家族的

许多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写家训呢?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好像流行于古代,更多是应用于士族大家之中,它仿佛已经与如今的社会脱节了,它的意义在哪里?

今日作者便来和大家说一说,我们以魏晋南北朝的家训为例,因为这个时期是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时期,家训的发展也是多变的,可以让我们更加系统的认识到我国的传统家训,也能侧面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文化交流的深入性。

其次家训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对家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解决当下的诸多教育问题,如生活中的子女教育问题,对待父母态度问题等。且教育并不单纯指知识层面的,中国是一个道德大国,抛开法律不说,约束我们社会行为的主要还是道德层面,家庭的教育,道德的规范,对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说,家训研究,对自己、对社会都有意义。一起来看看吧!

家训就是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一、对于“家训”一词的定位与认识,及作者对文献选取的原则

"家训"是一个仁智各见的涵义,与其说是涵义,我们倒不如说是一种原则,在不触及原则底线的情况下,各家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说。先秦之时,也就是家训源起之时多是口头传诵,当面训诫,所流传下来的文本,大多为后人所追记,并不是自己本人有意识的记录。

直到汉代,才开始累字成文,由此家训文本正式出现。刘邦的《手敕太子》主要内容为读书求学、为人处事;东方朔的《诫子》多劝子孙后代修身齐家、求取功名;同样的还有司马谈《遗训》、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凡此种种,多为本人有意识的自己撰写,用来教导子孙。所以家训可分为“口头家训”和“文字家训”,我们在本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家训皆为文字家训。

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义:“家,居也。训,说教也。”

显而易见的,同居室之内的说教就是家训,包括父母对子女、叔伯对子侄、兄长对弟妹、长姐对弟妹等,凡是长辈对晚辈的训诫教导之言,都可称之为家训之言。可通观古代家训的发展,家训还有诸多别称,如:家诫、家范、家规、家仪、家教、家言、家约、庭训、庭浩、内训等等。

许慎《说文解字》:“家,居也。训,说教也。”

家训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广,所以作者对资料的选取采取了这样几个原则。

凡家族长辈以自身经历、以圣贤之语教导子孙,明文撰写之类的。如;西晋王样《训子孙遗令》、羊祜《诫子书》、李秉《家诫》、南朝齐王僧虔《诫子书》等。凡家族长辈对族内成员言行有失,专口列入家训的。如:王导《遗王含书》、严宪《与从子秦州刺史杜预书》、王微《与从弟僧绰书》等。凡撰文立言劝诫自己,流于家族,以此为戒的。如:庚阐《断酒戒》、李充《起居诫》、张融《口律自序》等。凡遗制,遗命,遗令等,内容为修身齐家,为人处事,列入所选家训。如:石苞《终制》、谢瞻《临终遗弟晦书》、皇甫谧《笃终论》等。

二、魏晋南北朝家训内容概况——个人成长的必需品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征,当时经学独尊,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溃,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的文化多元发展。而在此时产生的教诫之言,势必会受到这种文化发展变化的影响,其内容也会明显异于两汉及魏晋之后的家训。在此我们尽可能条理清楚的叙述内容。

羊祜《诫子书》:“年九岁,便诲以诗书。”

1.治学类:勤勉读书

羊祜在其《诫子书》中勉励子孙:“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他期望家族后代能和他一样能说话的时候便开始勤勉为学,饱读诗书。

身为一国之君的萧赜也在《敕庐陵王子卿》、《敕晋安王子懋》中发出感慨:“汝在比都,读书不就,年转成长,吾日冀汝美,勿得敕如风过耳,使吾失气。”身为皇家也对自己的子孙抱有如此之期望,可见治学在魏晋时期的重要程度。汉末之后,儒学势微,但并不是自此消沉,而是成为一股暗流,一直影响着社会,在治学之人心中,仍将儒学视为大义。

同为一国之君的萧纲在《诫当阳工大心书》也曾说道:“汝年时尚幼,所缺者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些废寝忘食,思与益无一不是勉学之意。

又王褒《幼训》中表达最为直白:“吾始乎幼学,及于知名,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不仅要求子孙治学,连内容都给出了个人意见。

王褒:“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

治学小结

尽管时事动乱,朝代频繁更替,或在朝为官,或家门清贫,都期扮子孙能够夙兴夜寐,饱读诗书,光耀家族门楣,提升自我修为;这字里行间都传达出长辈对晚辈的治学之求,勉励为学是每个时代家训的重要内容,魏晋纷乱的战火,并没有埋没学问的光辉,诚为可贵。

如今社会上一些家长便有些本末倒置,教育子女往往将学问与挣钱捆绑在一起,说:“没有面包,要学问有什么用?学问能填饱肚子?”当然填不饱,但这不是否认学习的理由,饿的咕噜噜叫的肚子并不可怕,社会发展越来越好,即使餐厅的服务员,填饱肚子也并不是问题。而贫乏的精神世界才可怕,茫然支配了身躯,喧噪充满了精神世界,那时一个人只是生活的奴隶而已。

身处现代,我们个人无法改变当代教育机制的缺点,然而作为家长的我们正是对教育机制缺乏的那一部分的极大补充。治学之勤勉,学识之积累,不图孩子成就功名,唯是让他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2.行为类:谨言慎行

两汉之后,大大小小的战争数不胜数,短暂统一期间,国家和社会并没有十分安定,天灾人祸的频发,使社会慌乱,百姓恐惧。汉魏六朝家训在免祸的议题上,凡视、听、言、动等一切行为礼仪,是无微不至的。

《世说新语》记载,王義之少年时在王敦帐中玩耍,无意听到王敦的谋逆之言,幸好其假装沉睡,免得一祸;祸从口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弄权夺位,兵变造反的高峰期,假若事发东窗,必定罹祸全身。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父母自然希望子孙以平安为要,谨言慎行。

嵇康《家诫》:“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以潇洒爽朗、放浪出世著称,也免不了教诫家中子孙言语要谨慎,对于内容不和善的话,应该恐惧其不好的结果,忍着不说。

傅玄《口诫》:“勿谓何有,积怨致咎。勿曰不传,伏流成川。蚁孔溃河,溜穴倾山。”短短二十四字,却将言语之失的后果诉清道明,不当的言语就如同河堤的蚁孔,山中不稳的洞穴,迟早有一天罹祸全身。时代的压迫,人心的善变,当时这样的家训中可谓比比皆是。

嵇康:““夫言语,故不可不慎。”

与嵇康谆谆教导教导的感觉不同,羊祜在《诫子书》中严厉之情跃然纸上:“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李充则要求子孙:“床头书疏,亦不足观。”就是说别人床头的书或者书信,最好不要翻阅,尊重别人。

谨言慎行小结

谨言慎行,是魏晋时期长辈对晚辈的要求,以求子孙在乱世中平平安安,家庭温暖、父母恩情由此可见。虽然朝代背景是此时家训避祸内容的主要原因,但是长辈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也不容忽视,此种主观因素也是家训这种文献有别于其他文献的主要原因。在所里传下来的文献中,还有很多关于谨慎避祸的记载,避祸是魏晋时期家训的重中之重。

到了唐朝之时,谨言慎行不再拘束于家训,更多是被看作为君子之行,到了如今,有一个词是用来讽刺那些爱嚼舌头之人为“长舌妇”。遑论研究,我们可以自己观察身边的“长舌妇”,他们大多是抱着消极的生活态度,思想上偏于怨天尤人一类。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吗?大概所有人都不想,而对于此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3.美德修为

此时家训中有大量篇幅是关于个人修身问题,长辈对晚辈提出自己的期望,有以古圣人为标准的,也有以当今品行美好的人为模范的。

作者手书

其中还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王昶《家诫》:“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王昶告诫家族子孙,面对别人毁谤的时候,不要争辩,如果别人所说不属实,那便是妄言;如果属实,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一味的争辩只会让自己更糟糕。魏晋南北朝关于个人修身问题主要有下几个方面,限于篇幅,我们作简单的介绍。

(1)节俭。曹操在《内戒令》中提到:“以身作则,崇尚节俭。”是当时天下初定的缘故。萧嶷《诫诸子》中提到汉朝灭亡的原因:“汉世来,侯王子弟骄恣之故,大者灭身丧族,小者削夺邑地,可不戒哉!”正是因为骄奢淫逸!徐勉在《为书诫子崧》中明确表示家世清廉,并没有产业,也没有可以给子孙留下的财富,留金山一座,不若留书一卷。

(2)谦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句被当世所熟知的话正是杜恕赞扬好友张子台高亮的语言。诸葛亮《戒外甥》的"君子之行",是名垂历史的标准,向郎为兄长抚养,他不为功名利禄所惑,他以自身感受勉励子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希望他们能够像圣人一样平和。

(3)知足。陆景《诫盈》中以历历史物的结局证明“居高危其危,处满惧其盈”,水满则溢,这是永恒的真理。王昶《家诫》:“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魏晋时期家训告诫子弟要知足,因为常知足者常乐,并且不贪求更多的东西,会降低身陷囫囵的概率。正如前文所说,魏晋人对免祸的涉及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4)交友。在对朋友的选择上,魏晋人是十分挑剔的,择友在于志同道合,品行不同的人很难相交。刘廣《戒弟伟》:“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不能违背圣人交友之义,对于沾名钓誉者,要小心、谨慎,万不可与之相通;拓跋弘也在敕诏中表示应该谨慎对待的事情有三,其中一个就是择友,在相处的问题上,孔子有言“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魏晋人眼里更多的是神魂相交,心灵相同,择友的条件很高,父辈教诫子辈择友应当谨慎,是最合理不过的。

颜之推:家训之祖

美德小结

上述应该可以说是家训中对于美德要求的主体,关于个人修身方面,魏晋家训还涉及到忠诚、知耻,戒偏急,勤奋等方面,父母对待子女既是慈爱又是严厉的,希望子女能够拥有一切美好的品德,高风亮节的存活于世。正如开头所讲,中国是一个道德大国,抛开法律不说,约束我们社会行为的主要还是道德层面。所以这方面相对来讲是最重要的。武则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没有德行在这个世界上是难以立足的,这个道理直到如今都不会变化。

三、家训对于家族的影响:家族形成、发展、传承贯穿于每一个年代

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单位,但单个家庭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那么明显,真正能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是那些大家族。然而一个家族的形成要经过家族开始形成时期、形态定型时期、成熟时期,这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期间还要防止家族突然的分裂或者衰落;在家族的形成过程中,凝聚家族成员的除了比较原始的血缘纽带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家族在精神层面价值观上的引导,这就是所谓的“家风”,家训对家族的影响集中于家风之上。

(1)家训对一个家族家风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一个家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行为方式,化及凝聚家族成员的价值观,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内涵,但是这种内涵的发展传承如果单靠口耳相传,或者言传身教,其效果就不如预期的那么好,或者说家族祖先想要达到的目的就会大打折扣l。

此时家训的出现,将家族的文化及价值观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册,训导家族成员,供家族成员阅读,这样一来,家训对家风形成的促进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如颜之推撰写《颜氏家训》的目的为:“业已整齐口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一出现,颜氏家族的家风便会以—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姿态存在于颜氏家族的成员中,据考证《颜氏家训》是颜之推历经几朝而作,最后成书于隋代。

历经几代,最后成书于隋朝

(2)家训对一个家族的家风有巩固作用。如曹丕:“古事己列于载籍,聊复论此数子,以为后之鉴戒,作《奸谗》。”也是同样的诉求,希望子孙能够以此为鉴。这就体现了家训作为一种历史文献,能够发挥修正家族成员思想及其生活行为的作用,家风的流传肯定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轻者只是路线偏颇,重者很可能背道而驰,其中的不确定性就需要家训来时时规范,才能确保家风的正确性。

其次,家训在积累的过程中肯定会与时俱进,会有新的思想产生,例如颜之推的家训中就有部分佛学、道学的内容,这就是时代的反映;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思想产生,将这些内容对己有的家训进行补充,然后对内容方面的扩充会逐渐反映到家风中来。

(3)家训对一个家族家风的传承作用。家训作为一种历史文本,就它本身的特质而言,比家风更利于传承。颜氏家族的后人说过“盖祖宗切切婆心,谆谆告诫,迄今千余年,只如当面说话……家训我世世宝之,……俾我颜氏一家人,各各奉为宝训,以无恭厥祖志可也。念之,念之!”这就能充分体现《颜氏家训》的存在与传承对颜氏家族家风的影响,如若《颜氏家训》不存在,那么颜氏家旗后世子孙所感受到的被家族祖先耳提面命的感觉就不会存在,进而颜氏家族"儒学传家"的风气就有可能不会被“世世宝之”。这就和我们现在读历史一般,大部分知识都是从历史文本中所获取。

家训对于家族的影响小结

家训或许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家训对于每一个家族的影响无论从时间还是质量来算,都远大于物质。它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亡,反而会因为其变迁而不断扩充,其对于后代的塑造,在于人格在于精神世界。如果可以,我想我们都可以从自身开始传一本家训。

家训对于人之塑造在人格在精神

四、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家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在内容方面,出现了不同于前朝后代的观念。这对于作者来说是没有办法一篇文章来整合清楚的。然而主体便是今日所道。

从文学性与历史性角度来看家训的教育作用,能更明确家庭教育对个人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官学的重要作用是给统治阶级选拔有用的人才,但官学的发展普遍受到阶级性的阻碍,社会各阶级之间受教育权有着明显的差别,诸多的王公贵族为了维持自身家族的发展和高贵性,家族内部会对子孙进行教育,这也就是家庭教育最早的形态。

但就当下来说,公共教育的兴起、现代的生活方式极大削弱掩盖了家庭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这是大错特错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白在尤其是孩子成长初期,家庭教育对塑造个人性格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不能因为公共教育的兴起而削弱家庭教育,这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