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良渚玉雕用什么工具刻的(良渚玉雕用什么刻的(金属工具还是燧石))

导语:良渚半成品浅浮雕玉管辨识

馆藏皆言美,民藏难识真。任何一件民藏,遇真、识真都是万幸之事,毕竟假仿遍地、一真难求。

一件普普通通的玉管(图1),就是这难遇的幸运之一了。

图1-1

图1-2

型制为良渚文化浅浮雕玉管,何以见真?古有古韵,真有真章。

良渚古玉特殊的标志就是浅浮雕神徽纹。有些是平面线刻纹,有些则是高难度微微凸起的浅浮雕神徽纹,有些是整体的神人兽面神徽纹,有些则是单个部件——单个兽眼表现的鸟徽纹(图2)。

图2-1

图2-2:反山十二号墓玉“钺王”上平面琢刻的鸟纹

浅浮雕神徽纹是良渚一绝,大到高大的玉琮、小到直径仅仅1-2厘米的玉管,各类器物上都留下了浮雕神徽纹的影踪(图3:良渚博物馆藏)。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良渚浮雕的精神就是精致到极致:即使在小到仅仅直径1厘米之内凸起的浅浮雕上,其打洼工艺都规矩方圆一丝不苟(图4)。

图4-1

图4-2

图4-3

图4-3

图4-4

在直径不足1厘米的范围内进行如此精细的打洼,起伏循法、增减有度,否则多一丝则损、少一毫则伤,神无踪韵无影,这样的神眼是功利唯上、心烦气躁的现代人所无法仿作到位的(参见《古玉学步(184):辨识良渚神兽睛粗工劣作怎传神》)。

此件玉管浮雕凸起充分展现良渚的精工细作了——无论从何角度都能展现打洼工艺流线波动的精致,打洼工艺毫末毕现(图5),这是任何现代烦躁的制工所无法达到的细微程度(图6)。

图5-1

图5-2

图5-3

图5-4

图5-5

图6-1

图6-2

良渚文化玉质的自然呈色以青黄色与青碧色为主,出土现象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整体白化、网状白化、自然沁色、出土附着等(图7)。

图7:良渚博物馆藏网状白化

这类沧桑是良渚古玉的入埋遗存——几千年埋土的痕迹。此玉管即为良渚网状白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并且带出土附着(图8)。

图8-1

图8-2

几千年入埋后形成的网状白化(树根沁)已经从玉管表面一直延展到玉管的加工切面,形成沁入的整体一致性,呈现出典型的工上自然态(图9),加上出土附着,为生坑态良渚玉管。

图9

良渚微凸的工艺都是为浅浮雕而备的,此件凸浮面上未见浮雕刻线,说明是良渚未完工的半成品玉管,盖因墓主人未尽之年入埋需要而终止工艺。

参考文献:吴棠海《中国古代玉器》、方向明《良渚玉器线绘》等。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畅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