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没有子女送终是报应吗(没有儿女送终会怎样)

导语:没有子女后代“送终”的老人,越来越多,说明了这些问题

01

有禅师说过:“缘起缘落,缘聚缘散,皆是天意。”

缘起,我们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些人。缘落,我们要跟这些人告别。也许,不论是缘起,还是缘落,都是老天的意思。

就拿子女来说,我们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缘起”。而孩子陪伴我们老去,甚至送我们到人生的终点,那就是“缘落”。

在这个世上,美好的缘起,很容易。但美好的缘落,其实很难。就像树上的叶子,当它们还是绿叶的时候,特别美好青嫩。当它们变成枯叶了,一切就变得不怎么美好了。

好运点的秋叶,飘零到尘土当中,成为了养分。而不好运的秋叶,则被人践踏,连最后的体面,都没有剩下。秋叶如此,老人亦是如此。

每一位老人,都希望“体面”地离开。只不过,这“体面”,貌似特别难。对于一些不好运的老人来说,孤独地离去,就是他们最后的宿命。

02

一位老人的无奈:没有孩子送终,才是后半生最大的悲哀。

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刘老伯,因为染上了疾病,所以去世了。在他离开之后,刘老伯的三个孩子,都没有及时回到老家。一切的身后事,都是刘老伯的大哥操办的。

其实,在刘老伯离开之前,他就跟大哥说,自己真的希望见孩子最后一面,希望孩子送自己最后一程。当然,孩子们也左拖右拖,并没有及时回家的心思。

大哥对于那三个孩子,那是特别反感的。大儿子一直在外面打工,好几年了,也不回家一趟。在大儿子眼中,母亲离开了,那他就对父亲没啥感情了。

二儿子在省会城市落了户口,老婆孩子也顺利地成为了城市人。对于农村,他是一百个不愿意回去,也就逢年过节回去一趟。

三女儿更不用说了,嫁到了上千公里外的地方,有两个孩子要照顾。父亲什么的,早就被她抛诸脑后了。同时,她看到两个哥哥对父亲如此薄情,她也有样学样。

最悲惨的,还是刘老伯本人。

03

孩子们回到老家,已经是刘老伯离开的五天之后了。望着父亲的骨灰,孩子们既没有流眼泪,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插了几炷香,在照片前祭拜了一番。

刘老伯的大哥,就问这三个孩子,为什么那么晚才回到老家。三个孩子也是各种理由,不是这里要请假,就是那里要出差,或者娃娃生病了,要照顾......

听了这三个孩子的话,刘老伯的大哥摇了摇头,也没有说什么。这几个孩子祭拜完父亲后,就开始协商,怎么分老家的老房子,以及父亲留下的一些养老钱。

......

像刘老伯这样的老人,貌似越来越多了。他们养了孩子二三十年,可孩子愈发变得薄情,既没有什么真心,也无法做到陪伴父母老去。哪怕是为父母送终,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

为什么为父母送终的孩子,会越来越少呢?首先,是亲情观念的淡薄;其次,是生活的压力太大了,消磨了孩子对于家庭的感情和想法;第三,养老,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04

先来谈谈“养老”的问题。

在农业社会,或者在二三十年前,父母和孩子多半是住在一起的。这有个好处,孩子可以照顾父母,不让父母活得孤独。况且,那时候的小城市和小农村,还是比较热闹的。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都涌入到了大城市当中。为了工作,人们连休息都没时间。为了落户大城市,人们早已把农村的家庭给抛弃了。

有些人会说,既然他们要落户大城市,为什么不把父母接到大城市养老,而让父母当孤寡老人呢?因为很多人都没有这个能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又怎么可能接父母来到大城市养老呢?不然,怎么农村的孤寡老人,会如此之多呢?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老人的身边还有老伴,那双方可以互相照顾。一旦老伴离开了,另一个老人就孤独了。某一天,也许他们在屋子里面离开了,别人也不知道。

这一点,在老龄化特别严重的日韩,那是很常见的。老人在家中离开了,过了好几天,人们闻到味了,才被人发现。

05

更重要的是,如今不生孩子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越来越多。加上家庭观念的淡薄,可想而知,没有孩子送终的人,会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有孩子的人,尚且没有孩子送终,又何谈是没有孩子的人呢?

在这个年头,不仅人们的生育观念变了,亲情淡薄了,就连孝心,也被钱财和巨大的生活压力,所取代了。

每个人都会老去,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晚年生活的问题。到底是孤独地离开,还是得以善终。或许,这一切,早已不由我们自己决定了。人在红尘,身不由己。

文/舒山有鹿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薇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