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阅读答案(殷末三仁真的是好人吗)

导语:《史记》:“殷末三仁”是谁?周武王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史记卷四 · 周本纪第四》

前 言

《周本纪》概括地记述了周王朝兴衰的历史。在本卷中,司马迁尤其以仁义兴邦的视角来看待历时八百年的周朝历史。这突出表现在对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的叙写上。

这几位王都是儒家理想中圣主贤臣的典范;周朝初期那种君臣和睦、偃戈释旅的局面也正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环境。

卷中尤其对武王进行特别的细节描写,不仅具体描述他如何灭殷建国的过程,又写了他废寝忘食,立社稷,改正朔,实行分封、以殷制殷等安邦定国、攘边安内的政策策略;展示了一个有宏图大略、仁德仁义的古代政治家形象。

本篇则要从武王如何对待“殷末三仁”谈起,借以思今。

1.“殷末三仁”,纣王灭之,武王尊之。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

比干、微子、箕子在殷商末年齐名,被孔子称为“殷末三仁”。此三位贤能之仁士在不同的领导者手下,受不同的待遇。

比干,邹王的叔叔,因直谏而被纣王恼怒,遭挖心而死。周武王建国后,命修葺坟墓,厚葬比干。

微子,纣王的长兄,因“数谏不听”而离开纣。周武王建国后,恢复其爵位,后立为宋君。

箕子,纣王的叔父,因假装发疯自降为奴,但仍被纣王囚禁。周武王建国后,释放了箕子,后把朝鲜封给箕子,未让他作臣民。

“殷末三仁”,纣王灭之,武王却尊之。

2.“殷末三仁”是贤能之才

“殷末三仁”可谓难得的贤能之才,以箕子为例说明。

【原文】

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

——《史记卷三十八 · 宋微子世家第八》

【译文】

纣开始制造象牙筷子。箕子叹息:“他既然制造象牙筷子,一定会制造玉杯;制造了玉杯,就一定会打算得到远方珍贵奇异的器物来使用。车马宫室的逐渐奢侈华丽,从此开始,他无法振作了。”纣荒淫放荡,箕子进谏,他不听从。有人说:“可以离去了。”箕子说:“作君王的臣下,规劝不听就离去,这是张扬君王的过失,而自己讨人民的喜欢,我不忍这样做啊。”于是披头散发,装疯当了奴隶。

箕子佐政时,见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就预见国家将难以振作。事实果如他所料。这说明箕子断事如神。

纣王暴虐无道,挥霍无度,整日酗酒淫乐而不思理政,政事交由小人。箕子屡谏纣王都不听;又不忍离开纣。见成汤所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纣王手中,箕子心如刀割,索性披发装疯;倒捡回一条性命,只是被纣王囚禁起来,贬为奴隶。这说明箕子对主上忠心耿耿。

再后来,箕子朝拜周武王,经过故都殷墟时,看到宫室坍塌、禾苗丛生,内心悲痛,作诗《麦秀》:“麦芒尖尖啊,禾苗绿油油。那个小子啊,不和我友好!”那个“小子”指的就是纣王。也足以见箕子实在是难得的贤人,忠诚不二。也可叹,纣王的可怜,错失的是怎样的一个人才!

【原文】

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译文】

武王战胜殷朝之后二年,向箕子询问殷朝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说殷朝的不好,就向武王讲述了国家存亡的道理。武王也觉得不太好意思,所以又故意询问了天地自然规律的事。

当武王向箕子询问殷朝灭亡之缘由的时候,本是想求教治国之道;但似乎将涉及非议旧朝中之人事。

殷末期纣王的恶行早已达人神共愤的地步,想必“助纣为虐”的成语便是从此而来的吧!然而,箕子还是不忍心说殷朝的不好。这说明箕子的口德何其高尚!有多少有能之人,都是败在口德之下;但箕子却能够使自己的口不出恶言,因是存心的“不忍”。可见其贤。

3.周武王求贤若渴之心

可叹的是,在殷商末期,贤能的人受压抑,或惨遭杀害;而在周武王眼中,却是求贤若渴。

【原文】

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译文】

武王回到周都镐京,直到深夜不能安睡。周公旦来到武王的住处,问道:“你为什么不能入睡?”武王说:“告诉你吧:上天不享用殷朝的祭品,从我姬发没出生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郊外怪兽成群,害虫遍野。上天不保佑殷朝,才使我们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殷朝,曾经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虽然说不上政绩光著,但也不至于灭亡,才使殷朝维持至今。我还不能使上天赐给周朝的国运永葆不变,哪里顾得上睡觉呢?”武王又说:“我要确保周朝的国运不可改变,要靠近天帝的居室,要找出所有的恶人,惩罚他们,像对待殷王一样。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确保我西方的安定,我要办好各种事情,直到功德在四方放光……

纣王不需要有人与他意见相左;使自己的统治地位稳固的最好方法就是除灭一切与己不同政见的贤能之人。

而周武王在建国之初,常夜不能寐。面对自己的成功,他清醒地看到眼前的局势,是百废待兴的开始。他励精图治,想要治理好国家,压力重重。

周武王更是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上天建立殷朝,曾经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虽然说不上政绩光著,但也不至于灭亡,才使得殷朝维持至今。”他也看到小人的危害性:“要找出所有的恶人,惩罚他们,像对待殷王一样。”

周武王想安定、兴旺王朝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大量使用人才,制裁一切小人。

4. 如何甄别人才呢?

【原文】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资治通鉴 · 威烈王》

【译文】

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德才兼备之人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之人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把人分成四种:一种是圣人,这种人是德才兼备之人;一种是愚人,这种人是无德无才之人;一种是君子,这种人是德胜过才之人;一种是小人,这种人是有才无德之人。

司马光认为,最佳的人才是圣人;若找不到圣人,君子可代之;若找不到圣人、君子,宁可找愚人代之,也不要找小人。因为愚人虽才干不足,但也无能行大恶,且能够被制伏。但小人的危害性就大了!因品德不行,若再给他权力、平台等资源,犹如恶虎生翼,助长他行恶的能力和影响力。

照司马光的定义,“殷末三仁”就属于圣人了。因而,根据纣王与周武王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就可知其治理的国家情形走向了。

纣王弃而不用“殷末三仁”,反而使用费仲、恶来等小人,使自己与各诸侯更加远离,受百姓更加厌恶。实质上,纣王用或不用“三仁”,又岂能掩盖他们的光芒呢?只不过是自断自己的左膀右臂,亦使江山不保。

而周武王,对待小人是绝不容忍,以杜绝危害社稷江山;对待如“殷末三仁”这样的人才,尽管或许不能为己所用,但都尊之敬之;能够将朝鲜之地封给箕子,未让他做臣民;可见其周武王的雅量,以及为君之道。

5.观古思今

有句家户喻晓的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喻指想要获得成功,须具备硬件条件的重要性。然而,倘若将巧妇拿起来呢?可见,“巧妇”远比“米”来得重要。

同理,在任何的企业或事业等单位中,人才永远都是最重要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呢?要如何对待人才呢?这是我们要想获得人生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不得不深思熟虑的一个问题。

然后,我们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呢?想要达到什么样的人生高度,就需要我们自己在方向上做出调整。正所谓事业的高度、人生的高度,无所谓平台、无所谓资源,拼到最后,拼的就是人品!

惜时悦读,与您共品人生,谈古思今。

禹帝家族之兴衰史:德不配位必有灾祸,厚德方能载物

《史记》:身世低微的舜帝,却借势走向成功,他是怎么做到的?

《史记》:比干和西伯同为商国良臣,为何命运却截然不同?

《史记》:尧帝成功人生的秘诀,就在于这二字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姬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