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管理流程体系(ipd管理什么意思)
导语:IPD成功落地的十大管理常识
秋之韵
企业引入IPD产品开发模式是否能够成功落地,价值观的匹配性我认为是关键,因为IPD是有思想的,这个思想如果和企业的价值观不匹配,或者阳奉阴违,那么讲IPD落地就是痴心妄想。所以要想落地,就要对IPD有信仰,没有信仰,说起来一套,做起来另一套,或者把IPD当“夜壶”,都是难以落地的。其实IPD也不是什么奇技淫巧或者西方来的什么法宝,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这是“道”,而其他都是“术”,而这些“术”,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实践常识。只要将这些常识通过体系、通过文化、通过价值观传承,就能实现IPD的落地。
IPD都包含着哪些“道”和“术”呢?
1,以客户为中心: IPD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品与技术创新模式,无论从思想上、思维上还是体系上都体现出这一点来。“需求管理”模块是整个IPD创新管理体系的源头,IPD研发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就是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更快、更省、更准的产品和服务。
2,并行工程: 从产品业务计划书的制定到产品包的实现,跨部门团队的各大领域都在并行作战,相互协作,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开展开发工作,一方面开发业务计划,一方面在开发产品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从而获得商业成功。
3,实事求是: 无论是商业论证还是产品实现都需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每一次DCP决策、每一次TR评审都要摆事实、讲道理,用数据、事实、逻辑来确保风险可控。
4,想好了再做: 多少企业的产品开发是“没时间一次性做好,却有时间不断地修改”呢?概念和计划阶段草草了事, 开发过程中不断修修补补,改来改去,将开发阶段拉的特别长,项目延期成了常态,甚至带病发货上市,将客户当成小白鼠。
5,慢就是快: 项目计划制定大跃进,不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和资源和能力的实际状况来制定,为了进度忽视质量。慢不是磨洋工,而是将该做的事情做扎实,将需求评审好,将需求分析好,将方案做到最优,将测试验证做的更完善,这些虽然费时费力,但是一旦把产品做出来,那就是一次性做对,这也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体现,这是质量管理水平的体现。
6,少即是多: 不能让一个产品承担太多的功能,而是要空间上面对目标市场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满足。不能让一个产品承担太多功能,而是要在时间上按规划推出系列版本满足客户需求,这样也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的版本定义,体现的是“less is more”。
7,PDCA管理循环: 多么淳朴的常识,天天挂在嘴上,产品开发就是从客户需求到客户满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客户为中心”、“商业目标为中心”的目标管理过程,是PDCA的持续改进过程,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8,契约精神: IPMT和PDT团队在PDCP节点要签合同,体现的执行团队和投资方的契约关系。项目团队内部的相互承诺、相互信任是项目团队文化的体现,只有做到上下级相互信任、团队成员相互信任,说到做到,那么人和人之间的不确定性就会大大减少,体系的落地就有了组织保障,是组织与团队落实“以客户为中心”价值观的体现。
9,扎扎实实稳扎稳打: 产品开发中的每一个TR节点都要认认真真地进行评审,认认真真地保障满足评审通过条件,才能让高楼建在坚固的地基上,而不是建在沙堆上。
10,风险可控: 企业家都很辛苦,打工人更是辛苦,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吹来的。产品开发是一种投资行为,花了钱、花了时间、花了精力、牺牲了休息以及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为的是让产品在市场上获得客户和消费者的青睐,为的是市场大卖,但并不是每个产品都能成功,开发是有风险的。因此,因此IPD通过决策评审点来控制商业风险。
这些理念、思想或者说是常识,是IPD的精髓,如果不认同、不认可,或者思想上认可,行动上不认可,IPD变革1000年估计也无法落地。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森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