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古代太监的产生与来源是什么(古代太监的由来)

导语:古代太监的产生与来源

太监产生的根源

太监,也称宦官、寺人、阉人、内监等,专指被阉割后失去过房事的能力,用于管理皇宫内部事务,承担各种役使,侍奉皇帝、后妃及皇族成员的奴仆群体的总称。

在古代,奴仆是替人做低贱杂役的人。

太监之所以被称为特殊的奴仆,就在于他所服侍的主人,是拥有天下所有财富和最高权力的君主。

正因为他居于古代国家的最高权力圈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国家官员的角色,所以也冠以“官”字,称作宦官,以示其身份的特殊性。

中国太监现象持续了4000年左右。

《周礼》是记载中国太监的最早史籍。

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夏商时期,随着国家的产生,后世太监的雏形也随之出现了。

太监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完善。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父权家长制与宗法制,两者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那就是必须确保各自继承人血统的纯正性。

为了确保子嗣不绝,专制君主在其后宫中广纳妻妾,出现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奇特现象。

民间常有“后宫粉黛三千”的说法,事实上,后宫人数远远高于这一数目。

如秦始皇时期后宫妇女达万余人之多,唐玄宗时高达4万人之多。

成千上万的后宫妇女只有一个男人,那就是专制君主。

然而,专制君主即使自诩为天之子,他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光顾并青睐每一位后宫妇女。

许多女子入宫后,就如同被软禁一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相当一部分后宫妇女甚至到死也见不到皇帝一面,这就必然出现“宫内多怨女”的局面。

为了隔离后宫妇女,防范她们与其他男性接触,帝王们制订了极为严厉的宫禁制度。

何为宫禁

对于帝王与其后妃居住的场所,因其戒备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古代天子的居处称“禁”,“禁”亦成为帝王专用字之一。

皇宫亦称“禁中”、“禁内”、“禁省”、“禁城”、“禁掖”、“禁闱”等,天子的卫兵称“禁兵”、“禁军”、“禁旅”、“禁卫”,天子的园林称“禁林”、“禁地”、“禁苑”。

一个“禁”字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古代帝王的贪婪、自私、多疑、胆怯和残暴等诸多本性。

太监是古代帝王确保宫禁制度有效运行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也是宫禁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早期宦官的职能在于掌管宫门的关闭。

《说文》言:“阉,门竖也。

宫中奄昏闭门者。”

这从汉代宦官充任黄门令、中黄门诸官中可以得到引证。

黄门为宫门,因此早期太监也称作“小黄门”。

当然,宦官掌管宫门的关闭,绝不仅仅是早启晚关之意,其更深的含义在于监视出入宫门者。

《礼记》中言:“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

掌管宫门的宦官主要还是替天子监守后宫妇女,使其不得与外界男性私通。

也就是说,不仅深宫妇女不得随意出入宫门,宫外男性也不得随意进入后宫。

为了确保帝王后妃的贞洁和皇室血统的纯正性,防止宫女、后妃与男子私通,同时又能承担宫中较为繁重的劳役,光靠宫女是不够的。

最好的办法便是找到一种失去过房事的能力的人,既能监视宫中女性,又能干那些粗重的活,还能沟通宫廷与朝廷、皇室与民间的关系,这就只有那些被阉割了的男人——太监这个群体就此产生了。

后来,随着宫殿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后妃宫女人数的急速增多,对皇室特种奴仆——太监的需求量也大增。

这样,太监的角色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此,宦官与皇帝、后妃一起,在中国封建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悲喜剧。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林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