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东湖夜月什么意思(夜游东湖)

导语:蜀州八景之一:东湖夜月

东湖在蜀州城东南。

《明一统志》言:“东湖,在崇庆州治东南。”

光绪《崇庆州志》引“通志”言:“东湖,在州东南,傍有亭馆,为郡胜景处。今废。东湖夜月为州八景之一。”

东湖形成于何时,今难以确考。无论是光绪《崇庆州志》还是民国《崇庆县志》,皆认为陆游任蜀州通判时,东湖即成胜景。因为两“志”在“东湖”的条目中,皆引用了陆游的“秋日忆东湖”等诗。然而陆游的“秋日忆东湖”两首,分明写的是罨画池。是陆游的记述有误,还是志书的撰写者们研究有误,尚待考证。又或是宋之时,罨画池的水域远大于今之水域,它向东与东湖连成一片,因位处州衙之东南面,而统称东湖,只是城中这片水域称罨画池而已,也未可知。因为今日之罨画池,其流向也是由西北往东南的形态。若是这样,一切便好理解。陆游有《怡斋》一诗可参考。诗曰:“东湖仲夏草树荒,屋古无人亭午凉。萱房微呀不见日,筍箨自解时吹香。野藤蟠居入窗鏬,淫菌扶疎生屋梁。跨沟数椽最幽翳,涨水及槛雨败墙。静涵青蘋舞藻荇,闲立白鹭浮鸳鸯。芙蕖虽瘦亦弥漫,照眼翠盖遮红妆。水纹珍簟欲卷却,团团素扇懒复将。天风忽送垱铃语,唤觉清梦游瀟湘。”罨画池于北宋时即为通判官署,即如此,便会时常打理,怎能出现如诗里所描述的荒凉景?诗中有“东湖仲夏草树荒,屋古无人亭午凉”,若是冬日,可理解,而至仲夏,显然与通判官署的实情不符。从“跨沟数椽最幽翳,涨水及槛雨败墙”一句看,水是流动的,且还有涨及门“槛”的可能,显非今日罨画池精致之态势。诗中“天风忽送垱铃语,唤觉清梦游潇湘”,境界阔大,显非今日罨画池所可生发的联想。统观而看,极有可能昔日罨画池远大于今日之罨画池,也极有可能大到与东湖连成一片,致使此片水域统称东湖。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变化,两处水域各自缩小,致使水域分隔,只能沟渠相连。而城内西北之水域称为罨画池,城东南之水域继续称为东湖。若如此,《怡斋》一诗中“怡斋”,便不在罨画池官署内,而位于与罨画池有一定距离的东湖了。虽然这只是个假设,但若此假设成立,陆游的诗便好理解。

民国《崇庆县志》言:陆游有“放怀亭独立有感”诗,诗中放怀亭,即是东湖中的一座亭阁。诗曰:“苇丛枯倒蓼花红,小立东湖更向东。委肉本知居几上,翦翎何惜著笼中。一筇信脚乾坤迮,百榼浇愁宠辱空。谁道穷途知旧少,此心念念与天通。”诗中首句“苇丛枯倒蓼花红”是写东湖之景,从“苇丛枯倒”来看,东湖是苇草丛生,自然是水域宽广。而“小立东湖更向东”,便是后之东湖之水域了。只是,这是否与事实相符,还有待研究。

不过,明之时,东湖已成崇庆州城的一处胜景。杨高鹏为明时崇庆州知州,他于崇庆州任上,吟写过崇庆州的不少美景,其中即有东湖。诗曰:“潭潭湖水郭之东,时有文章涣晓风。月缺月圆亏更益,分明造化碧波中。”诗所吟为蜀州旧时八景之一的“东湖夜月”,然明确指出东湖的位置:郭之东。也就是城之东面。

清康熙时,东湖夜月更成崇庆州胜景,有诗为证。诗曰:“湖光潋滟傍城东,此日追游景不同。天上冰轮仍皎洁,人间图画竟虚空。将圣鸥鹭携春酒,欲展丝纶钓晚风。俯仰禽鱼无限乐,扣舷豪咏载诗筒。”此诗为张象文所吟。民国《崇庆县志》言:张象文为清时崇庆州知州,他于康熙辛未年(1691)上任,在官十一年,“兴利剔弊,民情大和”。他“工诗,善书,古迹多见吟咏,梵刹每每留榜。”也就是说,在康熙三十年时,东湖是“湖光潋滟”,可钓鱼、可野炊、可泛舟湖上,“扣舷豪咏”。更可以领略“天上冰轮仍皎洁,人间图画竟虚空”的幻景。

大约经过乾隆年间的潘成栋筑城,以及一系的城市建设,东湖逐渐干涸,于是原崇庆八景之“东湖夜月”便也随之消失。为使八景流风完美,崇庆州文人便以“西湖夜月”代替“东湖夜月”。故而至晏补之时,已无东湖,所以他写诗概写崇庆八景时,便是“惟爱西湖夜月圆,前村牧笛响悠然。 市桥官柳依依绿,东阁红梅朵朵鲜。 天目晓钟声八百,西江晚渡客三千。 岷山晴雪无今古,白塔斜阳照九川”。

今日,不少介绍崇庆八景(或蜀州八景)的文章将东湖与罨画池混为一谈,其实这是有误的。虽然两处有可能曾连成一片,但东湖是东湖,罨画池是罨画池。罨画池是官署园林,而东湖则是一片开放的水域。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快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