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哪里)
导语: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感悟(二十一)
王营
孔子在概括自己一生学习、做人的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学习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他一生孜孜以求、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的结果。
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要知“矩”、学“矩”。孔子所说之“矩”,乃是周朝的礼制,孔子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学习和实践它。其次要树立远大目标,通过长期的反复磨练,使自己明辨是非,积累经验,最终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从心所欲,不逾矩”,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蕴。两者之间看上去是一对矛盾,要“从心所欲”往往会“逾矩”,而“不逾矩”往往又难以做到“从心所欲”。但是,这一对矛盾却在孔子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虽然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但也能从中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首先,我们会联想到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规和纪律作保障,任何一个组织都将是一盘散沙,什么事也做不成。个人必须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组织纪律的基础上,才能享受充分的自由。
学校管理也是这样,要做到全校上下一盘棋,必须让师生知晓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可以在规章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享受充分的自由。好的制度和纪律都有保护人自由的作用,违章和违纪既是对个人自由的侵犯,也会侵害到别人的自由。比如开车,只要不违反交通规则,你尽可以在马路上从心所欲,如果一旦违章,就可能对个人或者他人造成伤害,最后谁也不自由了。
王营书法
“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掌握任何一项技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比如学习书法,刚开始的时候,需要临写大量的古碑帖,要花费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掌握点画、结构、章法等方面的规则,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才可能写出自己的面目,最终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书法有法。不学规则,随意涂写,很难在书法上有一番成就。唐朝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他把书法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平正”、“险绝”、“通会”,“平正”是基础,到了“通会”阶段,就可以从心所欲了,但 “人书” 也“俱老”矣。
王营书法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定理,然后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复利用这些概念、原理和定理,去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从心所欲”,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语文教学,有人主张不让学生学习语法、文体和写作知识,我不这样认为,每一类文体都有各自的阅读和写作要求,懂得了这些知识,学生就可以在阅读和写作中,按照既定的方法理解语言文字,根据文体特点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长期这样积累,学生才能“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从而达到从心所欲的创造境界。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