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想要临摹好隶书《石门颂》你需要怎么做的(隶书石门颂书法教学)

导语:想要临摹好隶书《石门颂》,你需要怎么做?

《石门颂》 全称《故司校尉楗为杨君颂》,也称《杨盂文颂》,摩崖隶书,东汉恒帝建和二年( 148年)刻于陕西褒城县城东北褒斜谷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汉中太守王升撰文,内容为记载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复褒斜道之事。全文共655字, 22行,满行31字。清王昶《金石萃编》记:“石高九尺九寸,广七尺七寸”,大约为261厘来高,205 厘米宽。后来因为在该地修建水库,就将摩崖从崖壁上切出,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石门颂》浑厚奔放,劲挺疏秀,高古飘逸融为一体,松动灵秀集于一身,常谓“隶中之草”。这个“草”字非常确切地道出了《石门颂》的风格特点。

一、从用笔上看 1、线性。《石门颂》的线条由篆籀而来,几乎纯以圆笔为之,筋骨内含,即便是转折处也采取篆书的提笔暗转法,明显地保留着“篆尚婉而通”的审美特色。但《石门颂》的篆籀之法又迥异于商周的青铜铭文或秦代的标准小篆,这主要体现在运笔过程中的随意性与尚简意识。《石门颂》的线条非常凝练厚重,这一点与古隶的轻灵又有区别。

2、线形。在风格多样的汉碑中,或多或少总能找到较为特别的汉隶线形特征一蚕头雁尾”, 但在《石门颂》中所难以见到的,相反更多的线形是泰然自若地左右延伸,这是因为“《石门颂》将雁尾已由表宣扬的形’化为‘从里暗藏的势’了。 若将- 根单纯的弧线段辅加成转或折的短画,便可以得到具掠雁之势的波画神态了”,少顿挫、多用转法、圆线平实是《石门颂》的线形特点。

二、从结构上看 因用笔的随意、飘逸导致其结构的随意自然、不拘-格 和妙趣横生。在《石门颂》中更多字例不求对称、均匀,甚至有许多笔画并不到位,这很有别于汉隶在普遍认识上所给我们带来的四平八稳的结构意识,而恰恰是这种不严整反而形成了疏朗的单字内部的空间构成。甚至有些结构上追汉简遗韵,以求率意畅达,这与其它汉碑也是明显不同的,所以有人说《石门颂》少庙堂之气,多山林之气,大约由此而来。

三、从章法上看 字距远,行距近是汉隶的普遍章法格局,这种布局使作品具有整齐、大方、稳重、端庄的艺术氛围。但在《石门颂》中这一特点却被打破 了,因为字形的大小错落、结构的疏密自然等特点,使得《石门颂》不再顾及具体单字的位置,而是注重整体构成,这种特定的用笔和结构法所形成的全局意识在行草作品中时有所见。

《石门颂》作为汉碑中飘逸奔放的风格代表,在当代隶书创作中给后学者许多有益的启示,在学习时除了准确把握较为普遍的艺术特色外,还要注意刻画其精神内涵。 其一、执笔。《石门颂》风格飘逸,洒脱自然,为了表达这种率意,执笔要高,也要直。 其二、力度控制。《石门颂》的线形粗细变化不大,这需要从笔锋人纸开始到收笔(多提笔空收),用力幅度要致,当然也正因提按的不明显容易产生僵直、缺乏生机的线条,校正方法可以通过腕部的微妙震动和方向改变来实现。

其三、《石门颂》的线条来自篆书,所以不可用临习一般汉隶的 “蚕头燕尾”的顿挫法来表示。线条转折连接处可取篆书的“提笔暗转”,也可用“提笔另起”、笔断意连的方法,总之不可“打结”,只有这样才能表现行云流水、轻松自然的感觉。 其四、结构不可紧密。所以孙过庭《书谱》的“隶贵精而密”,不是在任一隶书碑版中都可适用的,过密则表现不出《石门颂》的疏朗和松动。

所以你就按这样的方法训练自己,肯定能让你的《石门颂》有很大的提升,就在于你要怎么去坚持!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琪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