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殷周制度变革及影响(殷周制度论是什么制度)

导语:殷周制度的不同,分析了中国社会的转变

引言

一个王朝的都城是这个王朝以及其所代表文明的政治与文化的标志,自从五帝以来中国中心政权的都城大多是在东方,所以夏商两朝的政治文化大抵相同,虽然也存在王朝更迭,但其间变革并不十分剧烈。与先前的夏商不同,周朝起于西方,定都也在西方,因此商周之间存在着政治与文化的巨大变革。这个巨大的变革不仅是其表面上贵族阶级的换血与都城的转移,更是一种新旧制度的转变,且周朝所诞生的新制度对后世中国历朝的影响极为深刻。

一、周代相较于商的新制度

人类文明不断地前进,一昧地坚守过去的旧制势必会落后于时代,周朝之所以能够取代商朝统治天下,不仅是道德上的胜利,更是因为其创造了更加符合当时社会情况的新制度。

《史记》载纣王暴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

新制度概括成三点分别为:一是“立子立嫡”制度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宗法服丧之制,封建子弟制度,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是庙数之制;三是同姓不婚制度。

在商朝之前并没有嫡庶之制,尧舜禹时代部落首领的变换根据史料记载主要是依靠禅让,后来启代父位,虽说是将中国由“家天下”转换为“私天下”,引入了“继承”的概念,但是当时关于继承资格并没有十分明确地规定,儿子、兄弟皆可以继承死去男性的遗产,既然没有明确地规定,那么拥有继承权的人的范围便极为广泛,发展至后来便导致了贵族内部战乱不定,王权更迭极为频繁,王朝在内耗当中逐渐失去活力。

商朝末年虽有了立嫡长子为王的记载,但是关于同一事件的说法有许多种,并不值得信任,而周朝却有足够多的例子来证明其已开始施行嫡长子继承制,最为著名的便是周公立成王而自为摄政王,若按照先前的制度,作为先王的兄弟,周公本人也拥有王位继承权,但他却选择了以摄政王的身份来执政。

二、嫡庶制度的产生带来了宗法制以及服丧制度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承者为小宗,商人没有嫡庶之分,因而无法定义“继承”,也就不会有宗法制。后来中国社会的宗族制度虽然不同于西周的宗法制度,但其根本内涵仍然是一致的。正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不论在政治层面还是普遍的社会层面,中国古代社会都获得了长期相对稳定的发展,并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服丧制度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祭奠去世之人的制度,服丧的礼仪以及对服丧者的根据随被服丧者的身份而定,非常的复杂,统共可以概括出四大纲领: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可以看出这四大纲领中有三条是依据嫡庶制度而制定的,只有先确认了嫡庶之分,才能确认何为亲,何为长何为尊,接着才能依据分类对死者进行相应仪式的哀悼。总而言之,西周社会需要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认识,来强化宗族的力量,维系宗族的凝聚力。而在西周之后,血缘宗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当中更是进化为一种近于宗教的力量,人们对其有所崇拜,有所信仰。

除了这两种制度以外,与嫡庶制度相辅相成的是分封制。周之前无嫡庶之分,所有人都拥有继承权,但是一旦完成了继承之后,这些原先的继承人又马上丧失了绝大多数的权力、财富,一旦继承人发生意外,而此人又恰巧子嗣绵薄,他所代表的这份血脉便会陷入断流的危机当中。而周朝施行分封制,虽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周天子大宗的势力,甚至为周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但却使得周王室宗室得以壮大。

结语

因为以上制度,所谓的“礼”产生了,区分民族的重要依据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观念,是以儒家建立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而儒家思想起初便是建构于周朝的“礼乐”思想之上。这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礼的存在于物质层面需要依附于音乐、祭祀、礼器等,但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主义,同时还特别强调等级制度, 这就极有可能造成族群成员之间的相互疏离,乃至分裂,但是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可见礼乐制度绝对不仅是贵族彰显自己权势的工具,孔子也曾经说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 云乎哉?” 这样的言论。

参考文献:

《史记》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纳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