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一批竹简出土你绝对不知道的秘密是什么(竹简出土)

导语:一批竹简出土,你绝对不知道的秘密

西晋挖出《竹书纪年》(竹简),盗墓贼不识货,但被官府抓到后发现竟是历史大揭秘,竹简是怎么保存的?

《竹书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盗墓贼不准盗出, 后来不准被捕,这批竹简才得以重见天日。从出土到晋武帝命人翻译竹简完成,这很长的一段时间差内,四五百年历史的竹简是怎么保存的呢?会不会翻到一半没了或者发黑呢?。。保存环境不是干燥的西北地区啊。。竹简的保护难度不是很高吗?。。

所谓湿千年干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像西北地区出的干燥木简不需要像南方出饱水简那样经过脱水一系列手续才能保存。我们来看汲冢竹书的情况:

《晋书·束皙传》:“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

盗墓贼能烧竹简来照明,这说明竹简在地下埋了几百年出土时基本还是干的,湿简是烧不起来的,可见这座墓几百年都没有进水密闭防水措施非常好。

晋荀勖《<穆天子传>序》:“汲县民不準盗发古冢所得书也,皆竹简素丝编,以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

除了西北地区的简牍,基本上南方墓葬的简册出土时编绳基本朽烂殆尽,即使残存也都软烂如泥。而汲冢竹书的素丝编绳尚存,亦可证竹简保存情况极为良好。

所以这批竹简的保存情况太好了,西晋人基本不需要采取特殊的保存措施。

西晋挖出《竹书纪年》(竹简),对史记带来哪些冲击?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司马迁以严谨治学的态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代,共3000多年的历史,更被后世鲁迅而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此书之精华和影响深远,不愧为我国文史巨著。

人们对《史记》一直都是抱着敬畏的态度,可是直到一大批竹简的出土,记载的内容可谓和儒家千百年提倡的历史价值观背道而驰,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可是也很快在历史上消失无踪。

西晋咸宁五年,一个盗墓贼从战国时期魏王墓里弄出了一批保存完好的竹简,而这些竹简记载了从五帝时期到魏襄王20年的历史,史料的记录者乃是当时的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官,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按理来说,史料的记载乃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怪就怪在,这部《竹书纪年》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和儒家《史记》相对立,这个发现如闪电滑过黑夜,却也很快归于平静。

笔者就随便说说《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几件事,先让大家对此书的表达了然于心。

尧舜并非禅让的美丽传说,而是作为女婿的舜夺权,将岳父尧抓起来关押,而且还软禁丹朱(尧的儿子),政治斗争跃然于纸上;商朝伊尹篡权,放逐了年轻的商君“太甲”而自立,太甲被流放两年多后,趁机逃回王都,并且杀了伊尹,重登王位;除此之外还有“夏启杀博益”、“文丁杀季历”等等,这一幕幕的出现当真是颠覆了后世之人的三观,突然产生疑问,难道我们所学习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取向都是虚假的吗?

历史之所以有的时候很迷人,不仅仅是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能够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知识,更是因为其神秘和不断的思索考证。当《竹书纪年》被网友们所了解,立刻引起了一片热议,大家众说纷纭,那么我们来场辩论吧!

A:《史记》才是正解; B:《竹书纪年》才是无懈可击

那么我们把双方的陈词都写出来,然后再来对比一下,最后的裁判是各位看官。

A::第一,《史记》一书出自司马迁,他是以严谨而治学的,不可能无中生有;第二,司马迁秉笔直书,不畏强权,从李陵事件而被拖累宫刑就可见他的个人职业操守;第三,人常说人心不古,可见古人有值得学习的德行,在那个部落联盟时代,禅让并非不可能,就如同蒙古和辽金都是推举制度,当然前提是实力强大;第四,《史记》不断被考证其真实性,而《竹书纪年》只不过是孤本而已,可信度不高。

B:第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官可是不畏强权的,《竹书纪年》之所以与《史记》相悖,是因为后者乃儒家价值取向,用于更好的作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第二,《竹书纪年》详细的记载了夏商帝王系表,比《史记》还详细,到近代甲骨文中商代君主系表被发现,其真实性被证实;第三,凡违背人之常情的人和事都值得反复的审视,人之初,性本恶,人性乃贪,是复杂的;第四,儒家思想就是用了仁义道德的遮羞布,是愚民思想,是伪善伪义伪信。

A和B的陈词都很有力度,可是在各位做出评价之前,笔者有些话不吐不快,如鲠在喉。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早就有过辩论了,《竹书纪年》作为法家渊源地三晋史书,记录者自然是倾向于法家观念,而这不能说就还原了历史,从当时万章和孟子的辩论之中,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毫无定论之说的;我们读文读史的目的何在?是在为人类的前行发展提供有效的、扬善的,大同的方向与治理方法,而不是犹如居心叵测一般的啃食民族的文化和博爱精神,鬼魅魍魉不仅会专噬中华民族文明的铮铮铁骨和离间民族的团结合作,阴谋论更会颠覆中华的传统价值观,刷新世人三观罢了。

笔者也算是抛砖引玉了,关于网络上对于出土的《竹书纪年》深信不疑,而对《史记》处处诟病之说,希望谣言止于智者,祛恶扬善,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大千世界历史的车轮。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楠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