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读哲学感悟生命的美好作文(读哲学感悟生命的美好生活)

始终认为,读哲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通透、豁达、幸福。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难题,在哲学中都能找到答案。

那么,到底哲学是什么

答案是,“哲学是探究真理的学问。”

很多哲学书籍都很难读懂,因为读不懂,有人认为哲学就是胡扯,是胡说八道。然而,哲学一旦读懂,特别是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用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人生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本哲学书读起来非常轻松,因为书中很多部分都是作者白取春彦自己的亲身感悟,本书对每位哲学家的思想做了详细阐述,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有很大帮助。

苏格拉底教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向柏拉图学习如何用理性战胜欲望;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幸福只取决于我们自己;迪卡尔通过“怀疑”发现自我;休谟抛弃自我,获得了自由;康德翻转认知,从而翻转人生;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穆勒选择自由地活着;尼采决定自己的道德;索绪尔语言中藏着我对世界的看法;弗洛姆相信爱是给予,不是接受;萨特赌上自己,接着行动。

01、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会让你生活得更好

苏格拉底身上有一种精神,那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精神不仅问倒了别人,更是问到了他自己,如此一来,他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最终苏格拉底得出一个结论,哪怕别人都说自己很有智慧,但是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

无知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指人的认知很有限,不可能达到真理,只能无限接近真理。

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生活中,“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少之又少,敢于承认自己无知的人也不多。

刚好相反,有些人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知道得很多,别人则什么都不懂。

和别人交流,有些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就像老话说的,站着说话腰不疼。

有些人明明自己不是专业内的人,却要对专业内的人指手画脚,以显示自己的神通。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也一样,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没有问题,当子女的意见和自己不统一时,极力打压他们。

“半瓶水响叮当”,知道一点皮毛的人,只看到自己知道的部分,却看不见自己不了解的更多。相反,越发专业的人越发谨慎,因为他考虑的点比专业外的更多。

知道自己认知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并不容易,苏格拉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一点,不得不说他确实很有智慧。

事实上,承认自己认知上存在盲点,可以让我们不再那么固执,从而避免一些严重的后果产生。

02、柏拉图:理性完全可以战胜欲望

柏拉图认为,只有理性战胜欲望,我们才能获得幸福。

能理性地活着的人,确实能活得比较幸福,特别是当感性和理性完全一致时。

寒冷的冬天,理性的人会按照作息规律起床,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该工作工作,这些人既知道锻炼身体和工作带来的好处,自己又能付诸行动,最终肯定能活得幸福快乐。

相反,感性的人则会贪图安逸,窝在被窝里睡大觉,刷手机,他们也知道锻炼身体和工作的好处,但是就不能战胜自己及时享受的本能行动起来,他们当然不会活得幸福。

柏拉图认为,欲性是一种很大的力量,它能够主宰很多人感性地活着,让人们变成欲望的奴隶。

事实证明,我们一旦变成了欲望的奴隶,就会跌入痛苦的深渊,幸福便会离开我们。

人要战胜自己的欲望,成为欲望的主人,确实很难,但是也有方法。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除了理性与欲性,还有一股能选择性地附加在理性或是欲性上的强大力量——血性。

当血性加持在理性上时,理性会更强,而加持在欲性上时,欲性则更强大。

“愤怒”“意志”与“勇气”都属于血性灵魂,可以产生很强的驱动力。血性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情绪力量。

事实上,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动物脑(感性)、理智脑(理性)、情绪脑(情感)。

生活中,我们一直认为幸福、自由的生活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实际上,只有理性控制感性,理性占主导地位,才能活出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不是自己没有意志力,而是理性战胜不了感性。

尼采反对,完全理性的人生,他认为这样的人生不够丰富多彩,提倡我们要适度的感性生活,满足自己的欲性。柏拉图虽然自己属于禁欲主义,但是他也不反对适当欲性的生活。

03、亚里士多德:幸福只取决于我们自己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幸福,亚里士多德主张,幸福人生,不假外求、不靠运气,由自己决定。

升职加薪,娶妻生子,有房有车,拥有财富,谁能否定这些外在带来的幸福。

但关键是,拥有这些条件的人不一定就幸福,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也不一定不幸福。

事实上,只有把这些外在条件当做幸福条件的人,才会感到不幸福。

结婚的人当中也有不幸福的;升职加薪的人中也有些不幸福;拥有很多财富的人当中也有不幸福的人。

总之,我们不要因为自己没有具备某些条件而感到不幸福,幸福只是我们的主观感受。

关于婚姻,哈佛大学幸福学教授塔尔·班夏哈(Tal Ben-Shahar)所说:“维持幸福婚姻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一项因素,不是找到合适的另一半,而是好好经营自己选择的婚姻。”

亚里士多德认为,获得幸福的关键,不是拥有什么外在事物,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能否与你所选择的人缔造良好关系。

而良好的关系,不是只有婚姻关系一种,亲子关系、朋友关系也算。

关于财富,现代幸福学研究指出,某种程度的金钱是必需的,但只要够温饱,多余的金钱带来的幸福相当有限。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活得不幸福,往往是因为把金钱看得过重,认为除了金钱之外,没有其他东西能让自己获得幸福。

事实上,除了金钱,很多东西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比如关系、工作等等,这是我们把幸福的范围窄化了,看不到身边唾手可得的幸福而已。

可见,过于依赖外在,容易让我们沉溺,变得痛苦不堪。反过来,理性不盲目,有节制的生活,才能获得长久的喜悦。

幸福有两种,一种是短暂的快乐,比如我们的感官上的享受;另一种则是内心的喜悦,比如宁静的内心状态,获得事业上的成就等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内在的美好品质比外在的物质更能让我们获得幸福。

确实,宽恕、助人为乐的人比刻薄、漠不关心别人的人生活得更幸福,但前提是这些品质一定要不带功利、发自内心。

宽恕和原谅不同,宽恕不是硬逼着自己去原谅他人,而是打心里理解他人,相反,逼着自己原谅他人,反而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

憎恨别人,不仅对别人毫发无损,反而会让自己更受伤,最终惩罚的是自己。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智慧的人会宽恕别人,因为他要的是幸福,而不是痛苦。

因为自己不够宽容,很多人还会不断报怨,结果,听的人不愿意,说的人越说越委屈,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受害者情结。

当然,适当的吐槽有时还是可以舒缓自己的不良情绪,只是在内心我们更需要自我安抚。

宽容也不意味着要跟对方和好,而是让自己的心不再为了某件事、某个人而纠结痛苦、耿耿于怀。

真正的乐于助人,是能够从帮助别人中感受到快乐,受益的人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得到了快乐。如果是出于应该帮助别人而去做,我们不仅不会快乐,反而会觉得痛苦,因为我们会感到自己失去而不是得到。

要培养我们的美好内在,书中介绍了一些方法,比如反思习惯、对可疑讯息的敏感度、逻辑思考力、勇于挑战突破自我、早起、勤劳,甚至是掌握丰富的知识等等。

除此之外,慷慨、智能、善良、诚实与公平等,都属于能够给我们带来喜悦、让人生走向幸福道路的美好内在。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像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去做,然后养成习惯。”

做,才能体验幸福。

04、结语

这本书内容不多,但是感觉很受用,以上分享仅仅是读完第一章的感悟。

生活中,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很多问题找不到答案,但是在哲学中都能找到,古人的智慧真的应该好好去学学。

现代,科技进步、物质丰富了,但是很多时候精神却空虚了,哲学可以让我们找到生活中更多的幸福。

读哲学,感悟人生不一样的心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优秀作者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