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总是没有回报因为你犯了这个错误英语(付出总是没有回报因为你犯了这个错误)
导语:付出总是没有回报,因为你犯了这个错误
从事家庭教育行业,会接触到非常多的家长,其中以妈妈居多。对于许多妈妈来说,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们:
问题一:我很用心地陪伴、教育孩子,为什么孩子跟我的关系越来越差了?
问题二:为了让老公安心工作,我把家里的事情和孩子的教育都一手包了,为什么他看不到我的付出?
这是很多妈妈感觉生活不幸福的原因,因为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导致她们一直生活在失望和焦虑中。付出得越多,对方越不愿意给予回报,她们的怨气也越来越重。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恶性循环,进入有付出就有回应的佳境呢?
付出感≠付出
首先要区分“付出”和“付出感”。
付出是一个人主动的选择,是心甘情愿地给予,这个过程是愉快的,无关对方是否回报。
而付出感是一种感觉,是一个人感觉自己做了多少,这和他真正做了多少是两回事,和对方感受到了多少更没什么关系。
付出是美好的,付出感则伴随着牺牲和期待,会带来委屈和抱怨。
当一个人有强烈的付出感时,就无形中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道德制高点上,可以对对方“指指点点”。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觉得“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就应该听我的”、“我的要求都是合理的”、“你应该回报我”,一旦对方未能满足,就会招致抱怨和指责。
一旦有了付出感,就会产生控制权,控制必然招致对方的反感。就像父母反复跟孩子说“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其实这样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爱孩子,他们是在压迫孩子做出对等的反应,这样的爱是会令人窒息的。
付出感的特点
许多人在关系里会有强烈的付出感,尤其是夫妻之间、亲子之间这种亲密关系中。如果有以下几个特点之一,说明你也是个有付出感的人,付出感会影响对幸福的感受。
1、夸大付出
明明只为对方付出了5分,却非要夸大说付出了10分。这通常是因为对方没有第一时间对自己的付出给予认可和回应,于是只好自己把这种付出放大,以求对方的认同。
比如一个家庭里,家务活大部分都是妈妈干的,爸爸有时候也会做。当妈妈忽略其他人的贡献,说“我在家里像个保姆一样,什么活儿都是我做”时,想要传达的就是“我需要你们的肯定和夸奖”。但是因为选择了夸大付出这种方式来强迫他人认可,最后反而让家人反感。
2、故意“装惨”
一个资产千万的人送一千块钱的礼物和一个卡里只有两千的人送一千块钱的礼物,虽然价格一样,但是我们会感觉第二份礼物更贵重。
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会通过“装惨”,来增加付出感。
例如“你好好读书,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上学的”、“现在排骨太贵了,我就不吃了,都留给你吃吧”等。但是缩小能力和真的能力弱是两回事,孩子是能察觉真实情况的,当孩子意识到父母在“装惨”时,怎么可能给予父母想要的回应呢?
3、暗示“你不好”
通过暗示你不好、你不值得,来让你看见我对你的付出。
常见的现象是,一些父母通过贬低孩子来凸显自己的付出:“你看看你,有哪一点比得上别人的?别人父母还没我们提供的条件好。”一些妻子会数落老公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不上进,潜台词也是“你本来是不值得我这么做的,但我还是为你付出了这么多”。
还有些父母为儿子女儿付出的一样多,但是对女儿的付出感更强,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女孩不如男孩,通过暗示女孩不值得,来增加自己的付出感。这种暗示孩子是可以收到的,所以很容易出现女儿觉得父母重男轻女,父母却咬定自己是一视同仁的。
以上3种行为越多,越让人反感,这样做只会破坏关系。可以真诚地表达你的需要,比如“我希望得到你的肯定”、“我希望你可以认真对待你的学习”等,而不是觉得自己做了很多。
正确的付出
健康的付出不会感觉委屈,也不会让对方想要逃离。
关于付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尽可能地识别对方的需求。盲目地给你认为对方应该需要的东西,只会陷在自我感动里,为对方不懂得珍惜而闷闷不乐,甚至大发雷霆。
孩子想要你给他两百块钱让他和同学到郊外玩一天,你却花了一个月工资给他报了个兴趣班,还质问孩子:“我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的钱全花你身上了,你不好好学习还天天想着出去玩?”
二是客观评价自己的付出。不要过分夸大或扭曲,让对方体验到的跟客观现实基本是一致的。
三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当无法从付出中获得幸福时,一定要停下来反思一下:我是因为享受这件事而去做,还是觉得应该这么做?
做喜欢的事或为了爱的人做某事,即使很累也会很开心。而出于无奈去做的事,会因为强烈的付出感而大大削弱幸福感。
付出能获得爱,但付出感不能。从今天起,做一个懂得付出的人吧~
你的孩子有叛逆、厌学、沉迷手机等问题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哟~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楠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