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孟母三迁的做法买学区房的看法(孟母三迁告诉我们读书需要什么条件)

导语:农村争先恐后送孩子去城市读书,“孟母三迁”对农村孩子适用吗?

导读: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的富裕,很多农村家长倾全家之力将孩子送到城市读小学、初中和高中,农村家长也是一路陪同,古有“孟母三迁”,现有农村人望子成龙为买学区房“倾家荡产”,为了孩子上学真的值得吗?

一、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

农村和城市的教育水平以及资源的差距一直都存在,随着农村孩子去城市里读书,农村教师更是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农村孩子去城里读书→村里学校没有学生→乡镇学校合并→老师下岗,有能力的老师去城市教学→教育质量下降→农村学校学生去城市读书。“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不再是一句玩笑话,我们村以前教我体育的老师,现在教英语、体育和语文三门课,主要是小学总共剩了不到一百个学生,不到十个老师,就差让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了。

村里小学

二、农村人为将孩子去城市上学所付出的努力

我家邻居为了儿子能在县城好好上学,孩子的妈妈去县城旁边租房子陪读,在孩子上学之后在县城找些简单的工作挣点钱够两个人吃饭租房;孩子爸爸一个人出外务工,为孩子准备学费和家庭的其他开销。有的农村家庭直接借钱在县城买一套房子,为了就是能让孩子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有“面子”。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家长陪读是孩子还小,不懂得照顾自己;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家长陪读是怕孩子学坏,成不了材;高中的时候,家长陪读是怕高中冲刺太辛苦,孩子营养跟不上。孩子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父母就这样为了孩子上学付出了人生中最好的十二年的时间,只希望孩子上个好大学,毕业后有一个好工作,一辈子走出农村。

三、对孩子的影响

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全程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儿吗?答案是否定的。(1)全家围着孩子转,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老大”,这样的样子容易自私;(2)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呵护,但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反而阻挡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如今的很多孩子读大学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以前总觉得这类人都是城里的孩子,如今也有很多农村的孩子。在家长眼里他们永远是个孩子,如果他们不能自立,在社会上也永远是个“孩子”。(3)在孩子上初中和高中正是十多岁的年级,攀比心理萌生,叛逆心理加重,看管太严反而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破裂。(4)父母的陪读和付出会给孩子“无形的压力”,农村孩子在县城上学,由于虚荣心作祟,会产生自卑心理,家长为了他们的学习付出了所有,让他们觉得学不成就对不起全家人;特别是有些父母特别爱唠叨,认为吧家长的付出每天给孩子讲一遍会激励孩子的学习。

老师给孩子上课

四、我认为的比较好的做法

我也是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初中在县城封闭式学校就读,我父亲在县城打工,但是三年也很少去学校看我,高中三年和大学四年我父母没有去过我学校一次。我不论在在外面受欺负还是学习成绩,除了生活费我都是自己解决,我觉得这种让孩子放手去做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我认为如今的农村家长为了孩子上学在城市陪读甚至买房“过犹而不及”。

家长不必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我认为家长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教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在县城买房子让孩子“有面子”更重要。我认为从初中就可以让孩子知道:我家就是在农村,我们在县城没有房子,你以后想要什么生活都要你自己去努力。孩子在县城读小学的时候,孩子的妈妈去县城陪读,毕竟这个时候小孩子确实还不会照顾自己,由家长在身边也比较安全。从孩子读初中开始,让孩子住校,慢慢培养其自立的能力,也保持家长和孩子的距离,这个时候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小秘密”,家长不应该过多干预。在孩子高中的时候,家长的陪读是一种压力,我一直记得我妈妈给我说:“你已经18岁成年了,你读的书比我多,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要承担你选择的后果。”所以我高中学习成绩,高考选择学校和专业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

父子二人

结语:“孟母三迁”只是为了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把农村孩子送到城市的学校已经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剩下的应该是他们的空间,作为家长教给他们不卑不亢、自我管理、独立自主的能力比照顾他们更重要。大学不是农村孩子的出路,主动学习、成长他们自身的能力才是农村孩子的出路。

【我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伊人间,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觉得还不错,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吧!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补充!】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