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文言文意思是什么(履说文)
导语:履鞮曾多次刺杀晋文公,为何晋文公还要重用他?起死回生的话术家
说话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之一,只要不是天生语言功能不健全的人,每个人都能侃侃而谈、畅所欲言。但看似普通寻常的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在一些重要关头说错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说对话则可能化险为夷。显然,履鞮就是掌握并能够恰当地运用这门艺术的智者。
履鞮,也称勃鞮或者寺人披,春秋时期晋国的一名宦官。履鞮本人较为普通,既无丰功伟绩也不罪恶滔天,如果不是和晋文公重耳有过几次交集的话,史书上都不会记载这个名字。
晋献公时期,献公因为受宠妃骊姬的蛊惑,想杀掉重耳,因此派履鞮前往蒲城行刺。史记晋世家记载了这次行刺事件: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显然,这次刺杀虽未成功,但重耳只得爬墙落荒而逃,衣袖都被斩断了,可谓颜面无存、狼狈不堪。
晋惠公时期,惠公认为重耳的存在是对他王位的巨大威胁,因而又派履鞮刺杀重耳。“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因提前知道了这次刺杀,得以躲过这场杀身之祸。
履鞮前后两次刺杀重耳,重耳对履鞮的仇怨不可谓不深。重耳返回晋国,登上王位以后,自知难逃一死的履鞮希图通过告发一场针对晋文公的刺杀来将功补过,免于一死。对于履鞮的求见,晋文公仇怨难消,闭门不纳,并且让人斥责其之前对晋文公的两次刺杀之举。
对于晋文公的斥责,履鞮进行了一番辩解:“臣刀锯之余,不敢以二心事君倍主,故得罪于君。君已反国,其毋蒲、翟乎?且管仲射钩,桓公以霸。今刑余之人以事告而君不见,祸又且及矣。”履鞮的这番话起了作用,晋文公“于是见之”。履鞮的这番辩解巧妙地表达了三层意思。
首先,之前针对晋文公的两次刺杀都是受晋献公和晋惠公的指派,自己作为臣下只能奉命行事,并非出自本心。如此以来前后两次刺杀晋文公非但和履鞮无关,而且还凸显了履鞮对于主上的忠心。
其次,晋文公现在已经登上了王位,何必再计较前嫌呢?另外,履鞮还有意提及了齐桓公宽恕管仲,终成霸主的例子。晋文公如果杀履鞮则说明其是个心胸狭隘的小人,难以像齐桓公一样成就霸业。
最后,履鞮又指明了晋文公现在面临着杀身之祸,自己能帮助其躲过这场杀身之祸,晋文公如果依然计较前事,闭门不纳的话极可能难逃一死。履鞮的辩解层层递进,先表现出一副刑余之人的弱者姿态,撇清了自己的刺杀行为,进而又通过道德绑架给晋文公戴上了一顶明君英主的冠帽,最后又从晋文公的切身利益出发,指明了晋文公如果执意不见自己就会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面对履鞮的这番言语攻势,晋文公难以拒绝。
履鞮能死里逃生与晋文公的不计前嫌,宽宏大度有关,除此之外履鞮的一番无懈可击的辩解也发挥了作用,甚至是主要作用。言语虽无形,但运用得当这股无形的力量有可能重有千钧。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