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道日损怎么理解(为道日损在生活中的解释)
导语:“为道日损”:人生减法的智慧《道德经》的智慧48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意译:学知识(做学问),每天都要增加一些;悟天道(行天道),每天都要减损一些。减损又减损,一直达到“无为”的境界。只有达到“无为”(一切顺其自然),那么一切都能自然成就。赢得天下人的信任总要无所事事,(不侵扰百姓),等到(有所作为),有事而作,那么就不能赢得天下人的信任。
为学与为道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知识非学不可得,别无他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知识贵在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才有所成。
但求道恰恰相反,道超越理性,悟道者须虚其心,遣其欲,舍其识,无知无欲,民胞物与,与天地齐一,与万物并生,则近道矣。
为学志在于有,为道贵在于无,一损一益,方知二者异在欲求,有欲则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道至简,欲愈少,道愈近,无欲则道,无为而无不为。
人之成长过程,换言之,就是学习过程,活到老,学到好。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识越多,智慧并非越多。恰恰相反,少则得,多则惑。知识经验越多,越容易自以为是,作茧自缚,固执己见,离真理愈远。
朴散则为器,求学越多,背道而驰,离道愈远。求道,意在返朴归真,舍弃知见,减损欲望,忘我无我,纯任自然,与道同一。得道者,根深柢固,不囿于自我,不累于外物,超然洒脱,无事无为,法道自然,浑然天成,无为而无不治。
“日损”,损什么,怎么损?
为学与为道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路径,一个有为,一个无为,一个向上走,一个向下流,一个做加法,一个做减法,一个走向世俗的巅峰,一个走向智慧的极顶。
为学,学到的是知识与技能、经验与观念、习俗与价值等,这些东西成就了一个有意识的“自我”,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束缚与蒙蔽,是世人求道悟道的障碍,是人们烦恼困惑的源头。
“为道”不同于“为学”,老子对二者作对比,就是突出“为道”的另类,“为道”是一条与世俗追求完全相反的路。
“为学日益”,为利也“日益”,为官也“日益”等,世人追求的东西都想“日益”,一天天变多,一天天变强,一天天变好。
为何只有“为道”要求“日损”呢?“学”与“道”是两码事,知识与智慧也是两码事。因此,修“道”不能用“为学”的方法来实现。
“道”不是学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是体验出来的。“为学”是一种吸纳的过程,把外在的东西融入“自我”的过程,从而建构完成一个丰满的“自我”。“为道”是一种舍弃的过程,把“自我”的全部点点融入整个宇宙,从而重建一个崭新的“大我”。
“道”本身就是虚无的,无形无象,不可捉摸,“日损”,就是一天天放下,一天天减损,一天天做减法,“损之又损”,以至“损之无损”。
“日损”究竟“损”什么,尽管老子没有明说,但综合其他章节,我们可以明白地知道,“无知无欲”、“不争”、“无为”、“无事”等告诉我们,就是要放下“自我”,减损知欲干扰,致虚守静,化繁为简,返朴归真,这就是“为道”之路。
“为道”,不是有一个具体的“道”在那儿。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是完全形而上的,这是我们的生命根源。我们“为道”就是回归这种本体,才能从根本上从狭小的“自我”意识中解脱出来。
“为道”就是化解自我,当自我消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真正地回归了本体之中。损之又损,损到最后就是“无我”,就是“虚极静笃”。
自我的建立,代表着一个主观世界的建构完成,代表着主体与客观的对立,代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主观,一个是客观,而世人更多地生活在建构的自我世界里。
“为学”,可谓“人为”之道,所以老子讲“绝学无尤”;而“为道”,可谓“无为”之道,所以老子也讲“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道日损”,为什么损,所“学”皆为障碍;损什么,损“知欲”之我;怎么损,即无为之损。无为,无人为干扰,顺其自然。无为更多地是一种处事方式或态度,而不是一种具体行为,“无不为”不是一种人生目标,而一种自然结果。
取天下,不是强调“治理天下”的行为,而是强调“治好天下”的结果,这种结果是“无事”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有意而为之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