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君子和圣人的区别是什么(孔子认为的圣人是什么样的)
导语:“圣人” 还是“君子”?哪种人格才是孔子的一生追求?
理想人格是对一定历史阶段道德规范的体现,是民族文化价值的体现,是人生理想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理念。孔子理想人格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塑造了无数的文人志士,铸就了无数的人才。
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形成的背景,两者的理想人格思想形成的背景都是在政治、经济和思想背景中展开论述的。孔子生活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周王室统治开始衰微,天下大乱,战争连绵不断。孔子理想人格思想是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儒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生活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末期,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可见,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大不如之前,开始由强大变得衰微,周王室逐渐丧失大部分的政治实权,而无实际控制诸侯国的权力,维护“周礼”的封建等级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动荡局面。
在春秋时代,旧的社会制度和统治秩序逐渐遭受到破坏,新的社会制度和统治秩序逐渐形成,这是我国奴隶制度开始瓦解向封建制度逐步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春秋末期,战争日益频繁,社会阶级矛盾剧烈激化,百姓生活穷困潦倒,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秩序非常不稳定。
孔子生活在政治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人民温饱不能够满足的时代。在春秋末期,诸侯群雄纷争,当时的政治局面由大一统转向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混战,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家的政体形式的发生变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等级秩序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在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日渐衰弱,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势力日益增强,新兴封建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孔子的人格思想形成有时代性吗?春秋末期,在农业上,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的一大飞跃,使得人类的农业技术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代表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它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劳作的效率,提高了农业耕种的生产能力,扩大了农业的种植面积,增加了各类农作物的产量,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当时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发生显著变化。牛耕技术必须与铁制农具相结合,铁犁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荒地的大面积开垦成为可能,使原来的“公田”逐渐转化为“私田”,促进了“私田”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导致了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由国家所有制向个人私有制逐渐转变,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在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土地征税制度,实行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确定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化的开始。实行“初税亩”的征税制度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增强了一些诸侯国内部贵族的实力,一部分势力强大的贵族开始向国君争夺政治权力,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孔子的人格思想有多少层次?孔子的理想人格的层次主要包括两个——圣人和君子。在孔子的理想人格中,圣人人格在孔子理想人格境界中居于首要的地位,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次,也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层次要求很高,其境界只有少数的历史人物可以达到。由于“圣人”的理想人格境界普通人很难达到,孔子提出了较低一级的理想人格层次——君子。
君子人格在孔子理想人格中居于次要的地位,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次级境界。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层次要求比圣人人格低一些,在现实社会中普通人也更容易达到。
何为“圣人”人格?圣人人格是孔子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人生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哲学中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圣人人格是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在孔子的心目中,唯有尧、舜、禹等古代贤明的天子,可以达到圣人人格的层次,一般人望尘莫及。孔子对尧、舜和禹崇高的历史功绩和道德品质十分敬仰,认为他们达到了圣人人格的境界。圣人人格是孔子理想人格中的最高层次,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想型人格。
孔子所设定的圣人理想人格层次的要求是很高的,既需要具有高尚的个人品质,又需要对社会。孔子之所以设定较高层次的圣人人格,是因为希望可以勉励世人通过不断地修身律己,努力做到圣人。孔子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好学者和教导者,并没有达到圣人人格的境界。孔子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已经很少有机会看到圣人了,君子还是可以看到的。圣人人格在现实中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达到这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对普通人而言很难实现。
何为“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早期指“有位之人”,即社会地位高的人。孔子出现之后,孔子赋予了“君子”一词道德的涵义,指“有德之人”,即道德品质高的人。鉴于圣人人格在现实社会中很少有人实现,孔子提出了低一层次的理想人格即君子人格。君子人格的层次比圣人人格的层次低,君子人格的境界也低于圣人人格的境界。孔子的君子人格更贴近社会现实,在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更容易实现。
其修养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迪?孔子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立志,即树立远大的志向。孔子认为,只有具有坚定的志向,为志向而不断努力,才能够达到圣人人格和君子人格的境界。孔子自十五岁起树立了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一直专心致志地学习;三十岁懂礼,说话做事都很有分寸;四十岁的孔子已经到达了不迷惑的程度,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时即已知天命;到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以明辨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孔子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也注重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毅力。在艰苦的环境中,需要耐得住困苦,拥有坚强不屈的品格。正是艰苦的环境,才造就了真正的圣人和君子。拥有坚定的志向,才能够实现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另一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是自我反省,即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检查其中的正确与错误。人们很容易在纷杂的现实世界中迷失自己,所以人们需要时刻反省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达到圣人和君子的境界。孔子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严于律己,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也严格。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加强自身的修养,都可以实现孔子的君子人格。
有了错误,则不要害怕改正。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不要害怕面对,要正视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人们需要正确面对自己错误的言语和行为,自己发现了自己身上不足的地方,便要认真的改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样才能成为圣人和君子。
最后,实现孔子的理想人格的重要修养方法是做到躬身践行,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亲自实践。在做事情之前,需要先仔细的思考,然后再去实践。对于要讲出来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这样才能够实现孔子的理想人格。孔子的言行举止中透露出,要达到君子人格,需根据实际的情况,慎谨地思考,然后付诸于实践。孔子认为,在学习书本上的学问中,自己同别人差不多。然而,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自己还没有成功。孔子谦虚好学,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切实做到了言行一致。
结语孔子理想人格思想有利于培养人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启迪着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才能够使自己的人格不断的升华,最终我们才能够达到圣人的至高境界。我们要学习孔子勇于实践的精神,并对其留下的宝贵文化进行创新。作为一名中国哲学的学者,我们要充分发扬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总而言之,孔子理想人格思想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安定,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为人们树立榜样。在当代社会中,孔子理想人格思想有利于增强我国国民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