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笔画的粗细规律(书法怎么写出粗细变化)
导语:写书法的时候,笔画的“粗细”该如何掌握?
我们知道,笔画是构成汉字最基本的单位,所以笔画的粗细也是书法中比较基础性的问题。要想清楚的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清楚的知道:
笔画为什么要有粗细的变化、笔画怎么样才能有粗细的变化以及笔画何时才可以进行粗细不同的变化。
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粗细变化——是从合理性、必要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二个问题是从技术层面分析它的可能性,第三个是从不同情况中给予不同的意见建议。
一、为什么书法要有粗细变化——硬笔、软笔的书法区别
如果要为笔画的粗细变化找一个存在理由的话,我想我们最好是从书法类属本身入手。从现在比较广义的书法定义来看,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法则。
那么这里面就没有具体规定到底书法的书写工具是什么,也就是说只要是书写汉字的工具,都可以称之为书法工具。因此,我们就可以用工具给书法来进行分类,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其实可以将中国书法分为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
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是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概念,我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了。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一个是诉诸于硬笔书写,一个是诉诸于软笔书写。
那么硬笔和软笔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们会因为书写工具的软硬差异而产生不同的书写效果。
因为硬笔缺乏软笔百折回还的变化,所以硬笔书法呈现的笔画形态比较单一,因此粗细基本上是一致的,而软笔书法因为用的是软毫,所以写出来的字可大可小。
比较笼统地讲,软笔和硬笔书法之间的区别点就在于,软笔的笔画粗细多变,而硬笔的笔画粗细一致,缺乏变化。
所以,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书法,应该是狭义上的,即将笔画粗细一致的硬笔书法排除在外的书法形式。
因此,笔画的粗细变化就不再是书法所附属的一种表现,而是它本来就应该具有的天然基因。如果缺乏这样的变化,就不可以称之为书法了。
二、笔画如何才能有粗细的变化——书写工具
既然笔画的粗细变化是书法本身就应该具有的一个特质,那么我们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达成这样的效果。
这样就关涉到书法的“书写过程”这一个问题了。当一幅书法作品得以完成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结果是怎么样达成的?比如,王羲之在兰亭宴会上写《兰亭序》、颜真卿在安史之乱后书写《祭侄文稿》,他们为什么会写成那个样子?它们是怎么写成这样的呢?
实际上,书法作品的书写无外乎是关于书写者和书写工具这两个方面。以往我们都是着重的看待书法家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书写工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尤其是从广义的书法定义上来看,书写工具的差异会带来不同的书写效果。
当书法家运用不同的执笔姿势、使用不同材质的书写工具、面临不同的书写心境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书写效果。
执笔者上提笔毫,那么笔毫就会聚拢,笔尖朝下,写出来的线条就会偏于纤细;执笔者下按笔端,笔尖散开,那么笔毫就会铺放,写出来的线条就会偏于粗犷。
使用不同的材质的毛笔,也会产生不同的笔画效果。狼毫等比较坚硬、弹性较好的毛笔,写起书法来自然会更加瘦硬奇谲,笔画偏细;羊毫等材质比较柔软、弹性比较差的毛笔,写起书法来自然会更加柔软平和,笔画偏粗。
三、笔画怎样进行粗细不同的变化——书写者
书写者在书写书法的过程中,书写不同的书体、面临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心情,就会有不同的书写形态。
就不同的书体而论,篆书算是其中最缺乏笔画粗细变化的书法字体了。通篇下来,几乎都是一个粗细大小。这样的粗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书写者表情达意,但是对于学习书法的人而言,这样的粗细大小对于控笔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草书的笔画粗细变化最为剧烈,可以说对比性也最强,唐代孙过庭曾经在书谱中谈到“轻若蝉翼,重若崩云”,实在是恰当的很。
除此之外,隶书、楷书、行书的笔画粗细变化程度,基本上差不多。
另外两个影响因素——时代背景和书写者的心情是直接作用于书写者本身的,所以它们影响的是书写者。如果书体本身的特质是“客观”要求书写者的,那么时代和作者本身的心境则是从“主观”出发,作用于书写者。
比如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当他怀有国仇家恨以及他暮年丧失亲兄弟和亲侄子悲痛之际,让他难以固守文人一向看中的“中庸之道”,在《祭侄文稿》中挥毫泼墨,完成了对于亲人的悼念。其笔画粗细张弛有度,笔法正斜合法。
另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也是如此,在苏轼谈到自己悲惨的遭遇以及失魂落魄的心境的时候,笔画陡然加粗放大其心境、心情就不难得知了。
所以书法的粗细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内容由小楠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