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清朝顺治钱币(清朝顺治铜钱值多少钱)

导语:清·顺治钱币

点击关注我

顺治古币

清承明制,仍称本朝所铸铜钱为铜钱,顺治年间始定钱法。清廷和地方设局铸造铜钱,首先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和宝泉两个中央造币厂,这两个造币厂铸造了清朝历代钱币,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一些地方造币厂,大量铸造铜钱。钱式在顺治末年以后固定正面汉字钱文,背面满文纪局。咸丰年间为筹措军饷,清廷改铸各式不足值的大钱,地方省局竞相仿铸,面值大小,轻重多不相同,制钱越于衰微,最后为机制币所逐渐取代。

  在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他古钱,独行清钱。顺治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铜七成,白铅三成,也就是锌三成,为合金,称为黄铜,一千铜钱为一串,年铸一万两千串称为一卯,也就是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钱称为加卯。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到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称为清世祖。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天下一统,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治通宝。清军入关之后,清政权、南明政权、农民起义军政权之间爆发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清政权的统一战争主导了前期顺治钱的铸造,它是一个战时货币演化的经典案例和实物证据。

我知道你在看哟

顺治通宝一式

顺治通宝仿古式,在很多时候都又称为光背版。顺治五次改制同时产生了五中形式的顺治通宝,史称“顺治五式”,顺治一式又名顺治仿古式,主要仿明钱式,是顺治五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类。始铸于顺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清军占据北京之后,建立封建清王朝,并且开始发行货币,但却是大量采用明代遗留的旧机构,工匠和钱币制作工艺。因此这一时期铸造的“顺治通宝”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朝铸币的风格,面文“顺治通宝”,皆为光背无文,采用这种形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关内群众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

下图为“顺治通宝”光背,直径26.1mm,重量3.6g。

顺治通宝二式

顺治二式又名顺治单字记局式,是继顺治一式后的第二类顺治钱形式,始铸于顺治二年,停铸于顺治九年,也就是公元1645年到公元1653年,钱背由一个单一汉字记载其铸钱局。主要有穿上,穿右,穿左三类。据记载顺治时期全国先后有二十三个钱局开铸单字记局钱。但现存顺治钱币的实物仅发现了工(宝源局),户(宝泉局),临,宣,延,原,西,同,荆,河,昌,宁,浙,东,福,阳,襄,蓟,云等。。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八年钱,也就是公元1652年钱重改为一钱二分五里。但清朝初期时制钱重量不断变化,顺治通宝中汉字钱的大小轻重差异比较大。

01

顺治通宝三式

顺治三式又叫做顺治“一厘”式,是继顺治一式,二式之后铸造的第三类顺治钱形式。顺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653年七月,各省,镇的钱局停铸单字记局钱,开铸顺治背一厘钱,每文重一钱二分五里,较背单字钱制作更精好,背文由穿右一单字本省钱局和穿做“一厘”共同组成。

顺治通宝四式

顺治四式又叫做顺治“满文”式,顺治14年,也就是公元1657年,中央责令各省,镇钱局停铸各类顺治旧钱。从此由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开铸“新钱”,即顺治通宝满文背“宝泉”,“宝源”钱,每文增至一钱四分,且铜制金黄,径大而精美,俗称大制钱。

顺治通宝五式

顺治五式又叫做顺治“满汉文”式,顺治17年,也就是公元1660年,户部提准十四个地方局按照顺治四式的规格重新开铸新钱,钱币背文由本省满文局名称和汉文局名称组成,故名满汉文式。分别由满汉文,同,福,宁,东,江,宣,原,蓟,昌,河,临,陕,浙,密字,除宝泉,宝源两局所制钱任为满文钱局外,其他地方各省钱局所铸钱背文都为满汉文钱,共有十二局,即,临,宁。宣。原。东,江,同,昌,蓟,河,浙,陕。此种钱币制作较好,铸量最多,存世也较多。

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也就是公元1644年至公元1661年所制。钱币上用楷书写着“顺治通宝“,成分红铜七分,白铜三成。一千铜钱称为一串。顺治通宝,重,初定位每文一钱,后改为一钱二分,一钱四分,一钱二分五。顺治通宝的币型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顺治五式。“顺治五式”在明清钱币演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文内容由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