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三顾茅庐文言文(三顾茅庐文言文课文朗读)

导语:学生抱怨文言文《三顾茅庐》难背,语文老师:分层+简图

我经常对学生说,要想流畅地背下古诗文,首先要理解原文意思,其次是要找到文章背后的那根线,即作者的行文思路。

循着作者的思路去背,既不会记串,也不会漏背。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作者的行文思路呢?答案是,多主动思考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多分析文本内容。

我们拿《三顾茅庐》来具体说明。

刘备和诸葛亮

为了找到背后的这根线,我们首先要梳理一下全文。

诸葛亮和刘备是自然认识的吗?通过文章我们得知,他俩之所以认识,是徐庶在中间牵了线。

徐庶为什么举荐诸葛亮?对,是因为徐庶欣赏诸葛亮,认为其有管仲,乐毅的才能。然后刘备听从徐庶建议,亲自上门拜访诸葛亮,这就是1-3段。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所以1-3段内在的逻辑线就是:

亮有才能,徐与亮友善(起因)→徐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经过)→刘备上门拜访(结果)

通俗点来说,就是我有一个朋友,很有才华,于是我把他举荐给了我老板,老板求贤若渴,主动上门拜访我朋友,向他咨询事业大计。

循着这根起因,经过,结果的线去背,绝对不会记岔。不信,你现在就可以试着背一下。

以下两段是诸葛亮的计,先是分析形势怎么样,再说如何做。我们逐段看一下,找到每段之间的内在逻辑。

这段比较长,老规矩,先分层。我将其分为4层。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总)//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分1)//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分2)//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第一句是总起句,“豪杰”是关键词。而后的2345句都是对“豪杰”一词的阐述,分析了曹操&孙权的情况。

说完了人物曹操和孙权,接下来分析一下要塞荆州&益州。荆州涉及方位,上篇在讲解《项脊轩志》时说过,涉及方位的内容画个简图有助于背诵(①②③④表示顺序)。

分析完天下形势之后,接下来要怎么做呢。以下这段告诉我们,要先养精蓄锐,等时机一到趁势出击,恢复汉室。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先养精蓄锐)//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等时机一到,便从荆州和益州出兵,收复汉室)

最后两段很简单,不讲。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回顾全文,我们会发现,《三顾茅庐》的行文思路很明了,拜访前(1-3段)→拜访中(4-5段)→拜访后(6-7段)。

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拜访前是1-3段,又可分为起因,经过,结果;4-5两段可借助简图辅助背诵。顺着这些思路背,轻轻松松就能记住啦~

家里若有初高中生的朋友,赶紧转发给他们吧!

本文内容由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