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兴尽悲来悲什么(滕王阁序中兴尽悲来兴指什么悲指什么)
导语:《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盈虚”之说,古人文章中多见。
《周易•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姜太公《六韬》中云:“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
“盈虚”一词本意指“盈满和虚空”,引申为有馀与不足、强盛与衰弱、成功与失败、腾达与沉沦、得意与失意、顺境与逆境、月亮的圆与缺等宇宙时空中事物的相互转化发展变化。
与王勃同时代稍晩的陈子昂幽州登临高台之际,与王勃同处怀才之遇之时,他们的心境是类似的,这才有了他最为著名的振聋发聩穿越时空的历史慨叹《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与王勃“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一世,不过“渺沧海之一粟,寄浮游于天地”耳,在生命的大海里随波逐流在命运的巨浪中被动响应而已。时势造英雄,形势比人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乃知盈虚之有数。
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东坡先生。
苏轼智商之高毋庸置疑。
苏轼号称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大才子之一,与曹植李白并列。但要论才情之全,当无出其右者,古代历史惟一人而已。诗词赋文绘画书法均名列前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论文章,十二篇入选《古文观止》,代表作《前赤壁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论诗歌,苏轼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佳作灿若繁星;论填词,苏轼开创了豪放派,名篇如珍珠散地;论书法,苏轼自成一家,位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寒食帖》乃三大行书之一;论绘画,苏轼是湖州派的主将,有《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留世;论学术,苏轼位列唐宋八大家乃蜀学宗师。
智商如此,然则情商如何呢?有些人认为,苏轼一生抑郁不得志是因为他的情商有欠缺,就像历史上很多失意的文化名人一样,就像贾谊、王勃、李贺等。大错特错了,苏轼情商之高,比起他的智商来堪称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轼自评:“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此之天才全才,却毫无高官的架子无文人的迂腐气无读书人的书生气,浑身人间烟火气特别地接地气。苏轼也由此成为最受当今国人欢迎的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文学巨擘。
苏轼到东京汴梁应试,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士及第,随后苏轼给当时考试的参评官(阅卷老师)梅尧臣写了一封感谢信,文称《上梅直讲书》。
在文中,苏轼不露声色地表达了自己对欧阳修梅尧臣两位考官的钦佩之心推崇之意,无任何谄媚之辞而感激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摘其片段如下: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
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即便飞黄腾达高官厚禄出入扈从如云威风八面,而此等快乐远不能与能成为您的学生的快乐相提并论呀!
以平淡的言语夸人于无形之中,而赞美之意于朴实的文字中直透而出,非徒技术,实艺术也,可谓出神入化妙到毫颠。
苏轼曾写过不少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评论,《贾谊论》《晁错论》就是其中两篇。这些评论对多位著名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作出了与众不同而又令人信服的评价,富有思辩力充满逻辑性,准确分析当时形势,洞察人物性格缺陷,并设身处地给出最佳应对方案,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贾谊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怀才不遇的代表,但苏轼却认为贾谊的不幸遭遇不能都怪汉文帝,他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汉文帝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全赖周勃陈平灌婴等刘邦旧臣的拥立。贾谊年纪轻轻一介书生又深得汉文帝赏识信任,本来就已招致这些老臣的忌恨和不满,又要文帝即位之初于一朝一夕之间废除老臣们认可的规章制度按照他的主张推行改革,不仅仅是难度大,实际上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如此一来势必得罪这些老臣们,失去了他们的支持,文帝皇帝的位子就坐不稳了。形势如斯,文帝又怎么可能冒这么大的风险支持他呢?
那么,贾谊应该怎么做才最合适呢?
对上,应取得皇帝的信任,对下应与这些老臣们从容地加深交往逐渐地培养感情,从而使得天子不疑虑老臣们不猜忌,这样的话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非如此,则不能成功。要知道,凡事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呀。
大家觉得东坡先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呢?
还有一个晁错的例子。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天下太平无事,晁错为长远之计,提议削藩。你提的建议你出的主意,你得有办法解决引发的问题,然后才能对天下人有所交待。事情发生了,你没有担当精神贪生怕死,竟然想甩锅给皇帝自己溜之大吉,有这样的好事吗?大祸不远了!
那么,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变乱因为自己而发生,就应当挺身而出,成功则大功一件,功成名就,青史有载;不成,慨然以身许国,则为国而死,也不失为男子汉大丈夫,照样留英雄之名于后,总比留下一个遇事甩锅不敢担当的懦夫形象要好得多。
这样的苏轼,就常理而言,应当诸事如意仕途顺遂青云直上兼济天下建大功立伟业才对,可事实又怎么样呢?以苏轼智商情商双加持,以东坡先生洞察世事能力之强解决问题水平之高维护关系方法之妙,犹一生颠沛流离艰苦倍尝,令人唏嘘慨叹不已不由得为之一掬同情之泪。
既然盈虚有数,则当如何应对?
《庄子•秋水》:“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也许东坡先生早已意识到了人生的盈虚之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先生事实上做得也很好。他的心态是平和的,他的行为是积极的,他的态度是乐观的。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种潇洒坦荡知足常乐的态度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其实,换个角度看,我们大可不必为东坡先生感到遗憾。
祸福交错乎倚伏之间,兴亡缠绵乎盈虚之会。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是的,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们有极大的概率失去了一位大有作为的忠心为国诚心为民的卿相王侯,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如此有趣这般可爱的一位文学大家文苑奇葩。
他的那些超凡脱俗绝类离伦的诗词赋文,是极其罕见的思想宝库;那些冠绝古今的千古名篇,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犹如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亦犹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入体则使心灵净化灵魂升华。而后来之芸芸众生,无论贵贱贫富,皆可享用之,且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此亦可谓盈虚有数。
本文内容由小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