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李咸熙山水画法图解大全(北宋李咸熙山水画法图解)
导语:北宋 李咸熙山水画法图解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
李成作品欣赏
晴峦萧寺图
李成、王晓 读碑窠石图
分步解析
此幅章法系右开左合,右下方为近景,右方为中景,远山小而低,属平远构图。从景物所占面积划分,近景约三分之一,中远景共约三分之二。为取得两部分的平衡,近景重而密,中远景轻而疏。
1.勾
先用木炭条轻轻分出部位,画出草稿,再从前景开始勾墨线,勾时除注意形体变化外,还要注意笔墨变化,即笔的顿挫、线条粗细以及墨色浓淡干湿。线条不可过直,也不可过于柔弱。
特别应注意前景与后景交错之处,前景实,后景虚,后景要让前景,这也是先画前景的原因。
左上角远处的小权似隐似现,勾线时用枯笔淡墨,按近云断部分用笔要虚,不可顿笔。要做到笔断意不断,上下景物对好,有连贯性。
2.皴、擦、点
李成的画用墨清淡,用笔圆润,皴时应少蘸墨,用圆笔轻皴。皴笔宜少不宜多,线条圆多折少。皴小石时墨稍重,大的土坡皴笔要轻,尤其树后远坡,宜将笔放倒,用干笔侧锋轻拖。
皴后用干笔淡墨轻擦,以补皴之不足。
苔点少而清楚,要有聚有散,聚则十点八点为一组,散则三三两两,不可平远。大小应有变化,但不可过大过小。墨色也应有变化,一般近深远浅。
点苔点时应注意,每部分中苔点应较明显,在前景中,重墨用得较多,苔点则应更重一些,远景中,淡墨用得较多,苔点则用中墨不应过重。苔点大小应与勾线接近,其直径与墨线的粗细不可相差过大。
3.染墨
染墨是为了突出明暗关系,增强立体感,应注意:
从暗部染起,即背光部分多在山石缝隙处。凸起部分多为亮部,一般不染。但山石周围为无墨色的天或水时,应在轮廓边缘加笔墨。
多块石头组合在一起或多棵树木交叉在一起时,以分界线为准。染后面的石或树,以墨托白,以白衬黑。山石的轮廓线即明暗分界线,两侧只能染一侧,以突出黑白对比。
4.设色
李成多画寒林,此幅按秋冬之际设色,色调以赭为主。
(1)淡赭石染松树、枯树枝干、桥梁、栈道、山石、人脸。
(2)赭石勾衣纹、亭子(用赭石挤出白衣服,白色的亭子顶盖)。
(3)夹叶先染胭脂,或在纸背面染,干后填朱砂。
(4)淡花青画远山,勾流泉。
(5)花青调淡墨点苔、草,红树的树干用墨青染,避免赭与红色彩接近而靠色。天、水和瀑布留白不染色。松叶可以用墨染,也可用墨青染。
(摘自刘松岩《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