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哪个三个词)
导语: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
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说起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学说,到底定义是如何,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想法,没有标准的衡量范式。一般看来,将孔子的“理想人格”定义为以下几个版本:
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主要包括理想人格的精神价值内涵、理想人格的品质特征和理想人格的层次等方面的内容。孔子在理想人格的实践中,提出了立志、学习、克己和修己、内省等几种途径。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和实践是密切联系的,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理想人格模式和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
孔子对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人格,包含着对人的“仁义礼智信”的全面要求。我简单的概括这五方面的要点来说明:
⑴ 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以一个圣哲胸怀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仁”在他的理想人格里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第一,孔子认为天地万物人为贵。孔子认为仁之方是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主张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尊重和同情。第二,仁本身包含有义。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理想人格中要求中“仁”最为重要,它不是一个道德的重点,而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人的理想人格不是在生命的某一时刻能得到最终实现,而是在对“仁”的终生追求中完成的。
⑵ 义
而对于“义”,孔子在义利关系上,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应把义放在首位,将利益放在第二位。从这一原则出发,孔子又进而提出“君子义以为质”,认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行义。为了实现“仁”和“义”,甚至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⑶ 礼
孔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模式是“仁”“礼”统一的社会,他所设计的理想人格也必须具备“礼”的素养。他认为君子须知礼,用礼,好礼。在“仁”与“礼”的关系上认为要“克己复礼为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⑷ 智
孔子的理想人格也是“仁”“智”统一的人格,孔子非常重视“智”在人格中的地位。这里的“智”主要指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其实质是“知礼”以便于“行仁”。同时,智对于其他的道德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
⑸ 信
“信”是孔子对其理想人格的要求之一,认为一个人立身行事必须讲信义。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打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在《卫灵公》中也说:“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理想人格的核心就是“内圣外王”。而如何做到真正的内圣外王,成为孔子定义上的君子,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通过学习期理想人格的学说思想,我们明白了,要做到“君子”,就应该首先要修身养性、进行道德完善,然后要将自己的修养成果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中去。 所以,也可以说理想人格就是“仁爱忠孝”!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所以,用“君子”来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推行影响大众,也是很好的一个方法。
孔子的道德思想可以表述为“成圣之学”,即以一种理想的人格作为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儒家道德思想的全部内容和思维方式都是围绕着“成圣之路”而展开的。正是由于儒家的道德实践旨在成就一种“圣人”的品格,因此儒家思想的落实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可以承担这一理想的社会群体。在儒家思想中,能够负载儒家的道德理想、躬行儒家道德规范的现实主体就是“君子”。
在《论语》中,孔子虽然经常表达出对圣人的仰慕之情,但他更多地是把君子人格作为生活的楷模和实践的目标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他经常将君子与小人对举,以表明自己的价值倾向和道德追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圣人,吾不得而见之;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圣人固然是儒家道德实践的最高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人应按照君子的标准来实践儒家的道德,逐渐地向着成圣之路趋近。
另外,孔子的理想人格模式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封建社会的理想人格大都是以他的模式为范本进行演化的,并形成了厚重的传统人格文化积淀。这种人格文化的积淀,对于今天现实人格的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塑造有深远意义。
儒家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为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所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重视内省和践行的道德人格养成途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本文内容由小姬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