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修炼骨骼的螺旋结构让太极拳拥有巨大的智劲!(一)(螺旋太极图)

导语:修炼骨骼的螺旋结构,让太极拳拥有巨大的智劲!(九)

这里几处现出了“随”字,“随”字有跟从,顺从的本义,亦有“足趾”引申义。《随》卦的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悦。如水一样柔顺的跟着动就会喜悦。那么太极拳论中的“随”也不外乎就这几层意义,关键是“随”什么。结合“随”字出现的上下文和太极拳独特的运动特点,可以理解为顺从或跟随螺旋轨迹来运动。

三、螺旋运动的力量来源

开胯和开肩只能让身体产生便于螺旋的结构,身体的螺旋运动靠的是大脑神经中枢给肌肉发出螺旋的指令,肌肉产生收缩和放松才能带动骨骼结构进行螺旋运动,也就是说人体的力量是肌肉产生的。当然,肌肉的收缩需要充足的血液和氧气,没有气,别说力量了,人都活不成,但把力量解释为气功所致,则很牵强。狮虎等猛兽,没有练过气功,却照样力大无比。这里不是否认气功的存在,而是想说明力量产生的本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爆发力来源于“白肌”(人体骨胳肌可分成红肌和白肌。红肌用于维持张力姿势,白肌产生绝对力量和爆发力)。而“白肌”爆发力的大小又取决于四个条件。第一、“白肌”在肌肉中的占比。这是天生的没法练。第二、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白肌”数量虽是天生的定数,但参与运动的数量却是练出来的,不锻炼的人发力时仅40%“白肌”参与,运动员发力时90%的“白肌”都参与。第三、“白肌”的生理横断面积——粗度。白肌越粗爆发力越大。第四、“白肌”的长度。“白肌”越长弹性越大,爆发力能成倍增加。这就是古人讲“抻筋”。在已知的运动中,螺旋运动的方式对“白肌”的后三项功能锻炼度最强。人体关节缝隙有限,松开关节对折式拉抻距离有限,螺旋转着拉抻对“白肌”的全面参与度、粗度、长度刺激最强。如此看来太极拳的螺旋运动方式暗合肌肉科学。

太极拳特殊的螺旋练拳方式更能满足“红肌”和“白肌”的特性。比如练拳要求将力量控制到最小的限度,其临界点是,如果再小一点点,就无法完成动作或固定一个静态的姿势。又要求松、慢、柔、圆(螺旋)。其内在机理是,参加完成动作、维持各种姿势而收缩的肌肉,都是适宜小力量、慢动作、耐久性强的“红肌”。通过拳架的大小高低来练习“红肌”更有耐性张力。而让适宜大力量、快动作、不耐久且高弹性的“白肌”放松、拉长、增粗、保持弹性和增加参与数量。“红肌”保证螺旋动作按规矩完成,螺旋动作则练习了“白肌”的长度、粗度、弹性和参与度。让“红肌”保持最小的张力维系螺旋动作的完成,充分放松“白肌”,一旦得机得势,“白肌”瞬间快速收缩,发力打击,这就是太极拳“不用力”而能练出来更快更灵螺旋劲的原因。松,是松开关节,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用螺旋动作拉长“白肌”。慢,为的是用一点小力仅让“红肌”参与维系完成动作,动作一快“白肌”就会参与进来。柔,也是保证只让具有耐久性特点的“红肌”主动完成动作。一硬一紧,“白肌”就会工作。肌肉也分阴阳。按照肌肉运动时的工作特点分:“红肌”为阴,缓慢,持久,力小。“白肌”属阳,迅速,短暂,劲大。所谓“九松一紧”指的是“白肌”。“红肌”则是一直以最小的力,松、慢、柔、圆地完成动作。“白肌”养精蓄锐,只等“一紧”时,参与到“红肌”的动作中,共同作用,瞬间收缩,产生强大的爆发力。这种生物性系统爆发力和螺旋动作所产生的物理性整体复合圆杠杆的放大作用叠加在一起,打击力非常可怕。仔细的观察泰森的拳击姿势就可以发现,发出重击时,身体都呈现出上下向螺旋形态。也就是说,上下向螺旋是人在搏斗时保持自身稳定且能发出强大力量共同特性。螺旋的运动方式让“白肌”形成一个上下向为主缠绕着涵盖左右、前后的螺旋状的动力链。但这个螺旋状动力链存在吗?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