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什么是自我知觉(心理学家什么是自我知觉的特点)
导语:心理学家:什么是自我知觉
一个人不仅对其周围的人或物有反应,同时对自己的身体、欲望、感情与思想也有反应。人本身不但是认知外界刺激的主体,同时也是被自己所认知的客体。对人的认知引导我们对别人的反应,对自我的认知更决定了我们行为的基本形态及生活的态度。
一、自我和自我知觉的含义
【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有两个层面:一是个体内部意识的自我(认知的主体、追求目标的自我),被称之为“主我”或“纯粹自我”。二是呈现于外部世界的自我(与他人相对的自我、社会化的自我),被称之为“客我”或“经验自我”。在人际关系中,后者更为重要。
詹姆斯在1890年提出:自我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的所有本质属性的总和。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从本我发展来的,自我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本我与现实的关系,受现实原则支配。自我不能脱离本我单独存在,其力量从本我那里来,并为本我服务。
事实上,只有持有自然与社会、心理与生理、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观点才能理解自我的本质。因此,自我是在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每个人的集活动、心理、意识及动机于一身的统一体。自我具有持续性、一贯性、整体性等特点,是人的个性的核心部分。
广义的自我,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也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如个人的事业、成就、名誉、地位、财产、权力等。狭义的自我,仅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知与控制。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即个体的自我观。临床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受其自我知觉的影响,心理疾病就是自我知觉的不正确导致的。
Raimy认为自我知觉就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所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自我知觉犹如一幅地图,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
库利认为自我知觉中含有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以人为镜”的性质,即以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为镜子,从中获得对自我的看法。
二、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
人的自我知觉既有整体性,也有可分性。它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犹如一幅完整的个人自画像。关于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一)苏联心理学家麦尔林
自我意识(自我知觉)的结构要素分为四部分:
1、同一意识:主体对自己的意识是区别于主体对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单方面认知的特殊意识。
2、对活动主体的自我意识:即将自己看作具有积极从事活动的主体特征的自我意识。
3、对心理特征的自我意识:即人对自己心理活动及其个性的认知。
4、社会与道德自我评价:即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社会价值以及道德上的义务、责任的自我认知。
(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认为自我知觉涉及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个要素。认为这三个要素都伴有自我认知与评价以及自我追求。个人认为这个构成比较易于理解。
自我要素
自我认知与评价
自我追求
物质自我
对自己身体、衣着、仪表、家庭等的认知与评价
追求身体外表、欲望的满足
社会自我
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誉、财产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与评价
引人注目,讨好他人,追求名誉,爱与归属感等
精神自我
对自己的智慧、能力、道德水准及自卑与优越的认知与评价
追求智慧、宗教、道德与良心
(三)康布和斯尼克
从知觉场的角度来确定自我概念(自我知觉)的 位置。
知觉场
1、大圆C为现象环境(非自我),是自我知觉与对外界所有事物的知觉的总场。
2、中间圆B为现象自我,包括一个人对自己本身各个方面的知觉(如自己的性别、年龄、姓名、身体等)。
3、内部小圆A是真正自我概念的领域,在此只涉及自己最重要的特性。比如认为自己是孩子们慈爱的母亲,是丈夫贤惠的妻子等。自我概念具有持续性、一贯性、稳定性与整体性,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概念的变化意味着一个人知觉组织的变化,因此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要治疗病人不正常的行为,可以从改变其知觉组织着手,即重新组织其认知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娴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