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壮族世居岭南地区它源于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一支(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导语:岭南地区壮族先民从何而来?此地缘何出个“飞地”聚居点?

壮族源于岭南一带古越人,由古越人的一支发展。

与周、秦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期的僚、俚、鸟浒及宋以后的僮人、土人等渊源密切。秦统一岭南以前,在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主要居住着属于百越的西瓯和骆越两族群,此两族群就是壮族的先民。

广西玉林市世居民族主要是汉族,同时杂居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玉林人口约7%,其中又以壮族人口最多。

玉林市壮族以山心镇为最多最密,全镇人口8.6万多人,其中壮族人口3.2万多人。在玉林考古发现,大约10000至4000千年前,古人类就已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从事着原始的生产活动。

在商、周时期,长江以南的广袤地区分布着包括壮族先民在内的百越民族。公元前214年,秦军打败西瓯,统一了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吴、虞越、闽越等族群的一部分南迁至岭南,与同属百越的壮族先民融合,成为现代壮、侗族等民族的祖先。

壮族的先民是广西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土著,也是中国民族史上很少迁徙的民族之一,先期开发玉林的先民就是壮族的祖辈。

《旧唐书·地理志》载:党州(今兴业境内)“古西瓯所居”。玉林先后出现的西瓯、俚、乌浒等族群可以说就是史前人类的后裔。

从秦统一中国到唐朝前期,中原王朝对壮族地区统治日益加强,壮族逐渐汉化,到了唐朝后期,岭南东部地区已基本汉化,但仍然保留了不少壮语地名,不服汉化与不羁汉法的壮族先民退居了岭南西部地区,与当地壮族直系先民交汇、融合、生息。

就是在各个部族被分化瓦解的历史背景下,兴业县杂居了壮族、彝族、白族、傣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据清乾隆《兴业县志》记载,壮族人居住在山心的有长塘、大碑、对塘、细鱼塘、牛口、腰古、上高田、黄山等8个自然村。

山心镇壮族渊源,说法不一,主要三种:一说祖先原居于此;二说是祖先迁徒而来;三说是以“狼兵”身份而来。狼人,壮族的一种他称,明朝始现,明朝实行以夷制夷政策,征集“狼人”组成“狼兵”镇压其他地方的民族起义,玉林不少地方记载有狼人、狼兵踪迹。据《兴业县志》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瑶人王龙关反,主薄颜珍剿平之。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三里贼胡抚纪、覃抚念倡乱,县令冬首、麻细受等呈请当道发兵征剿。

当道调游府覃仁带同农胜元、韦庐等狼兵会同征剿。事平后,委农胜元、韦庐等为县狼总,把“狼兵”分派到城隍、葵阳、山心等边远山区隘口防守,以遏乱萌。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官府分公田给狼兵们,以作狼粮,使其自耕自食,由是狼汉杂居,繁子衍孙,久而同化,成为尔后的兴业壮族。据史料,城隍镇、葵阳镇发现有宗祠记载着先祖当时分得“狼田”情况的石碑。

据长塘村壮族族谱记载,来祖即韦庐总兵。韦庐祖籍陕西,因剿匪有功升为总兵,后岭南兴业一带匪乱,当地官府请求发兵征剿,韦庐为其中一路总兵,带兵南征,经三年剿平匪乱,定居兴业至今500多年历史,如今仅长塘村韦姓后人就600多人。

兴业县最高峰大葵山孕育了不少江流,龙母江、瓦塘江、定川江就是其中,就是这美丽的山水,养育了兴业先民,也养育了后辈,同样沉淀了不少文化遗风。公元42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叛臣,所经鬰林、兴业诸地,即“治城廓、穿渠灌,以制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于越人申明旧制,以束之”。

三国时期,孙权派陆绩赴任郁林太守。陆绩到任,每从治所布山(贵港境)至南流视察,必经兴业县枫木营古道……在这样的政治治理环境下,兴业县古骆越先民经受了先进文化的洗礼。据学者研究,“龙母文化”印证了骆越先民聚居和发展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骆越先民崇拜着“龙母”,“龙母”即是他们灵魂的化身。所以凡是有“龙母”建筑遗址或冠以“龙母”名称的地方,都有骆越先民活动留下的轨迹,也是一个最有力的源流证据。 据记载,秦汉时期开始,山心镇当地每年三月都举办迎龙节,举办庙会,祭拜 “龙母娘娘”,这种遗风,一直延续至今。

在社会的大变迁中,居住在山心镇腰古村、高田村、石柜村、公和村等四个行政村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方式、语言交流、民族特色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了解,这些村落少数民族群众住房建筑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生活方式和语言与当地的汉族群众已经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据采访一位50多岁的韦姓村民说,先祖在这儿生息几百年了,小时候所读的村小学,就是汉、壮孩子共读,同学通用汉语,只是在家族当中,说一说壮语。

山心壮族人已经汉化,但仍保留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比如壮族以农历“三月三”节日最为隆重。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糕饼,屠宰牲畜祭祀祖先、祭祀山神、水神、太阳神。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主要是使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山心壮族汉化后,因人口较少,曾经淡化了“三月三”节庆。

广西定“三月三”节假后,壮族风俗活动比以前隆重和热闹。比如山心镇要古村人口约6000人,其中壮族人口占一半,分布在要古、长塘、松尾塘三个自然村,每年农历“三月三”,该村的壮族同胞欢聚一堂,举行祭神、巡游、戏剧、抢花炮、扭秧歌、竹竿舞表演、“百家宴”、文艺晚会等一系列的民间民俗节庆活动,甚至以山歌、娱乐交流的形式举办山歌比赛、“斗鸡”比赛。这些村落人家一直保留着“三月三”煮五色饭祭祀祖先的习俗。

在三月三前,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五色米了,有的人家是用一种米,用植物的汁染成五色米。有的人家是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米直接做五色饭。这些风俗活动,丰富了当地壮族群众的节日文化娱乐生活,为群众送上了饱含民族元素的文化盛宴。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林金铭持续为你分享干货,欢迎关注。

你关注的上一篇作品:

“夜间经济”,如何火爆?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