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秋后问斩(古代为什么秋后处斩)
导语:古代杀人,为什么都要等到秋后问斩?
秋后算账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话,意思是现在先放你一马,等日后机会到了,一并清算。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过去的百姓日子都很穷,一时手紧,就要靠拆借度日。尤其是北方,春播夏长,一年只能耕作一次,只有到了秋天,庄稼收获了,或变卖换钱,或直接用粮还债。所以,在过去靠天吃饭的时代,只有到了秋天,手里才有余粮,所以就有了秋后算账一说。现在这句话的意思,与当初的本意已经发生改变了。听了这句话,不免觉得后脖子发凉。
这句话跟秋后问斩总是如影随形。那么,古代杀人为什么非要等到秋后呢?其他季节都不能处决犯人吗?
封建帝王统治时期,处决犯人绝大多数都是在秋冬季节,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杀人不光为了惩戒犯罪,还要警示大众。秋冬季,没啥农活了,官府会组织民众参观,达到统治阶级“杀一儆百”的威慑作用。
最重要的原因:古代的科技不发达,很多自然现象都没有合理的解释。但古人发明了阴阳五行,周易八卦。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由老天主宰,灾难与祥瑞都是上天赋予的,人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老天的安排,顺应天时。包括大赦、行刑都要顺应天意。黄历上写的不宜动土、宜嫁娶等,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古人都迷信,帝王也不例外,他也怕逆天而行会遭天谴。
春夏是植物动物生长的季节,秋冬是万物蛰藏的季节。所以春夏代表生发,秋冬代表肃杀。春夏生发之季,杀人就是违背了天意,不顺四时。秋冬代表肃杀,落叶归根和人头落地,都是遵从了老天的旨意。
汉代法律规定,除了谋逆谋反等大罪,处决死囚只能在农历的九、十、十一、十二月份进行,春夏不得行刑。唐代规定,执行死刑,必须在农历的十、十一、十二月份进行。后代大多沿用了唐代的制度,直到清代晚期。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古装剧里有“打入天牢,秋后问斩”的桥段。
有人提出,秋后天气凉爽,尸体不易腐烂,间接地降低了瘟疫传播的风险。我觉得这个理由太牵强,要说气温低,应该在正月,数九天是一年中温度最低的,正月杀人岂不更好?再者,就算集中处决死囚犯,人数顶多几百,行刑后还有人收尸,远达不到瘟疫泛滥的程度。
真正的原因是,秋后问斩,是给死囚一个活命的机会。古时的人犯罪了,是可以用钱赎罪的,秋后是人们手头最宽裕的时候,(现代人好像也这样,所以才有金九银十之说),这时如果用钱抵罪,犯人得到了活命的机会,官府也得到了不菲的财政收入。
古时用钱抵罪并不是贪赃枉法,而是法律赋予的正当权利。想当初史圣司马迁得罪了顶头上司,被处死刑,如果他兜里有钱,完全可以买成无罪释放,无奈他是个穷光蛋,拿不出一文钱,最终落了个腐刑。当时的腐刑可是比斩首都严厉的刑罚。
古代帝王还给大赦找了很多由头。比如皇帝大婚、册封皇后、立太子,还有有更改年号,甚至皇帝驾崩,都有可能大赦天下。死刑犯挨到秋后,很有可能会赶上大赦,就可以小命得活,让你感恩朝廷的仁爱,体现了上天的好生之德。
写在最后 秋后问斩,并非是古人的迷信。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不只是古代,就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果人类违背天意,同样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薇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