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对才能做对思路决定出路(想想怎么对我好表情包)
导语:《想》:教你想对的事情,做正确的选择
一起相处很久的朋友,原以为可以越来越好,却发现自己其实迁就很多,心累想放弃,却又不忍心;
家里的电饭煲,已经超期服役,煮饭很难吃,每次都想直接扔掉,却又觉得还可以再用几次试试看……
我们在这类选择面前,为什么总是摇摆不定?因为这是“沉没成本”,厌恶损失心理导致人类害怕失去,所以本能的想要保持原状。但是殊不知,反而因此付出了更多。
《想:你想对了什么,想错了什么》
要怎么把损失降到最低呢?英国知名心理学家尼基·海斯所著的这本《想:你想对了什么,想错了什么》,给出了答案:即设置限定条件。
比如:你可以在心里设置一个预期,如果再用一周这个饭煲你还是想换掉,那就换吧!
除了厌恶损失心理,书中还从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方式、归因与判断、心理状态、感知、表征、记忆、遗忘、有意识思维与无意识思维等8个方面,结合多种心理学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科学严谨的论述。
下面,我们来介绍三个常见的心理陷阱,看看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定和行为的。
一、不假思索的判断,警惕经验主义偏差
在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皮肤白皙的男人和一个身穿运动装,皮肤黝黑的男人站在一起,而且知道他们两个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健身教练,头脑中会下意识的做出判断,认为前者是教授而后者就是健身教练;
这种判断几乎不假思索,全凭经验和直觉;但是得知事实正好相反,其实皮肤黝黑的是大学教授,金丝眼镜反而是教练,这会让我们倍感惊讶。
这就是我们习惯采用心理捷径去考虑问题的结果。我们习惯用自己以往的喜好、经验和想法去判断当下所面临的各种事情,这样貌似简化了我们的判断流程,但是因为个体情况的不同,结果往往很容易发生偏差,导致判断的失误。
过往的经验虽然很难扭转,但是可以通过寻找大量的证据作为参考,再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各种不同因素,从长远利益出发,因地制宜的去判断,避免以偏概全,导致更大的失误。
二、提升自我效能,增加做事效率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时,在心里不断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你可以的,你可以的!”然后,你很幸运的做成了这件事。
反之,如果在事情没开始前,你就已经很泄气,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这样不行那样也不对,大概率的结果,你果然没做成这件事。
这是为什么呢?迷信吗?并不是,这是自我效能在发挥作用。
自我效能,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自我效能即人们觉得,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完成在某项工作中所设定的特定目标”。简单理解,就是我们心里相信并认为自己能有效完成什么事,多少事。
如果你是一个自我效能感很高的人,你会相信自己可以做成很多事,哪怕现在有些能力你并不具备,你也会经常给自己做出积极的心理暗示,想尽办法去尝试突破,让自己最大限度的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反之你是一个低效能感的人,你会很容易被眼前的阻碍所打败,相信一个人的成就归因于外在因素,并不是自己通过努力就能改变的。
可见,要想提升做事效率,首先要成为一个高自我效能的人,相信自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并且不断尝试突破和创新,最后结果一定不会太差。
三、简化目标,打破无法坚持的魔咒
简单直接的目标,可操作性更强,因为大脑总是喜欢做一些轻松,不太繁琐的事情。降低期待,会减少我们做事的压力,增强我们做事的信心。最后对目标进行规划:
首先,让目标可管理。制定目标最关键是要清晰、可执行。比如制定减肥计划,把目标具体到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配合三顿减脂餐,会让目标更加清晰,可执行。
第二,把目标融入习惯。把目标融入生活,做它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会大大提升坚持去做的动力,不知不觉就会进步很多!
第三,把完成目标看做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事最怕三分钟热度,哪怕你再有天赋,仅凭热情来了一顿操作猛难如虎,事后就再也不闻不问,相信成功永远只能与你插肩而过。
《想:你想对了什么,想错了什么》
我们想要高效完成目标,对目标进行拆解,让每一次的任务变得清晰、简单,好执行;然后把完成目标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循序渐进去完成它,一定是最好的做事思路。
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教会我们想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减少思维陷阱对我们日常行为的影响,最后引导我们尝试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工作和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表面看起来与智力、教育背景、天赋等因素相关,但最重要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如果不想陷入思维的迷局,被大脑中错误的思维方式所诱导,那就跟着作者尼基·海斯进行一次思维方式的升级吧!
本文内容由小若整理编辑!